【三仁湯藥】
【出自】《溫病條辨》
【三仁湯英文】
Three Kernels Decoction
【三仁湯功效】
- 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三仁湯方解】
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於熱的常用方劑。究其病因,一為外感時令濕熱之邪;一為濕飲內停,再感外邪,內外合邪,釀成濕溫。誠如薛生白所言:「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溫熱經緯》)衛陽為濕邪遏阻,則見頭痛惡寒;濕性重濁,故身重疼痛、肢體倦怠;濕熱蘊於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胸悶不飢;濕為陰邪,旺於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後身熱。其證頗多疑似,每易誤治,故吳瑭於《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洩;三者,不可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抵利濕。
- 方中杏仁肅降上焦氣機;濕阻於中,以白蔻仁宣暢中焦氣機;濕困於下,以薏苡仁滲利下焦氣機.三藥相用,以宣暢,降洩,滲利三焦氣機,共為君藥。
- 熱結於內,加上濕阻三焦氣機,以滑石、竹葉、通草清熱利濕,共為臣藥。
- 脾主化濕,以半夏燥濕醒脾;氣能化濕,厚朴理氣化濕,共為佐藥。
諸藥配伍,以奏清利濕熱,宣暢氣機之效。體現了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點,氣暢濕行,暑解熱清,三焦通暢,諸症自除。
【三仁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濕溫證(暑溫夾濕證)。
- 頭痛惡寒
- 午後身熱
- 面色淡黃
- 身體困重或疼痛
- 胸悶不飢
- 或大便不暢
- 苔略黃膩
- 脈細緩
適用病人:腸傷寒、腎盂腎炎、慢性結腸炎、布氏桿菌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濕溫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三仁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濕熱浸淫三焦,以濕為主所致。
- 濕熱侵襲,郁遏營衛,經氣不利,則頭痛惡寒
- 濕熱壅滯,正氣被遏,正氣乘勢而抗邪,則午後身熱
- 濕熱壅滯,氣血不得外榮,則面色淡黃
- 濕熱重濁困阻,則身體困重或疼痛
- 濕熱郁遏胸中氣機,則胸悶
- 濕熱困阻脾胃,則不飢
- 濕熱壅滯大腸,則大便不暢
- 苔黃膩,脈細緩,皆為濕熱以濕為主之徵
【三仁湯配伍特點】
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
【三仁湯禁忌、使用注意】
- 熱重於濕者則不宜使用
【三仁湯條文】
吳鞠通:「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條
【三仁湯歷代醫家方論】
- 葉天士:「華岫雲曰今觀先生治法,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啓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若脾陽不運,濕滯中焦者,用術、樸、姜、半之屬以溫運之,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洩之。亦猶低窳深處,必得烈日曬之,或以剛燥之土培之,或開溝渠以洩之耳,其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或再加風藥,甘酸膩濁,在所不用。」 《臨證指南醫案·濕》
- 吳瑭:「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溫熱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洩。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銅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溫病條辨》
- 李疇人:「杏仁、蔻仁、厚朴、半夏之苦辛,開洩上、中焦之濕熱而除滿開痞;滑石、通草、薏仁、淡竹葉之甘淡,分滲以宣利下焦,使濕熱從小便而化。甘瀾水。以活水置器內,杓揚數百遍,取甘淡輕揚不助腎邪,速於下降耳。此乃苦辛淡宣利三焦濕熱之留痹者也。」《醫方概要》
- 秦伯未:「三仁湯為濕溫證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氣,以開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溫通,以降其中;薏苡仁、通草、滑石淡滲濕熱,以利其下。雖然三焦兼顧,其實偏重中焦。」《謙齋醫學講稿》
【三仁湯口訣方歌】
三仁爬竹葉,樸通滑夏來,辨證有三似,用方要細審。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