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地上部分。產於陝西、山西、河北等地。春、秋兩季採收。其中,春季採收者習稱「綿茵陳」,秋季採收者習稱「花茵陳」
【處方用名】茵陳、茵陳蒿、綿茵陳、花茵陳。
【藥性】苦、辛,微寒。入脾、胃、肝、膽經。
茵陳功效
- 清利濕熱
- 利膽退黃
茵陳主治的病
- 治黃疸
- 治下焦濕熱癢瘙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本品微寒苦洩,故脾胃虛寒者慎服。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茵陳功用闡述】
本品苦寒,善能清利脾胃肝膽濕熱,「為治濕病黃疸之要藥」《本草便讀》。大凡黃疸,「總以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症之陰陽也」《本草通玄》,故無論陽黃、陰黃均可應用,尤以治濕熱黃疸最宜。取其清利濕熱之功,也可用於濕瘡瘙癢。
1.治黃疸
本品苦寒,能「利水道而瀉濕淫,消瘀熱而退黃疸」《長沙藥解》。「為治濕病黃疸之要藥」《本草便讀》。無論濕熱郁蒸之陽黃,或寒濕郁滯之陰黃,「總以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症之陰陽也」《本草通玄》。
此外,本品「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癢瘙,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本草正義》),可單味煎湯外洗,或與黃柏、苦參、地膚子等同用。本品清熱利濕,亦可用於濕溫或暑濕。
【茵陳典型案例】
茵陳利濕退黃案。張某,自覺全身酸軟無力,惡寒發熱,胸脅脹滿,惡心,厭油膩,小便深黃似濃茶,白睛及皮膚呈橘黃色。舌苔薄黃,脈弦略數。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治以清熱解毒,健脾利濕。處方:茵陳60g(布包),大250g,綠豆125g,加水煎煮至棗及豆稀爛為止,去茵陳,吃棗及豆,並取湯頻飲。三劑後,小便增多,身黃及睛黃明顯消退。又服四劑,黃疸全消,飲食恢復正常(《劉惠民醫案》)。
【茵陳常用配伍】
- 茵陳配附子:茵陳苦洩下降,功專清利濕熱以讓黃;附子大辛大熱,功善溫腎暖牌。二藥配用,變療濕熱為治寒濕之用,利濕退黃作用仍明顯,而免苦寒傷陽之弊,共奏溫陽祛寒、利濕退黃之功。適用於陰黃,症見黃色晦暗、胸痞脘脹、神疲畏寒、大便不實等。
- 茵陳配大黃:茵陳味苦而性涼,功專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為臨床退黃之要藥;大黃苦寒,善瀉火通下。二藥配用,使濕熱之邪同時從大小便而出,且清熱之力加強。適用於黃疸初起,熱重於濕者。
- 茵陳配澤瀉:茵陳長於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澤瀉利水滲濕,二藥合用,有利濕退黃之功,且利水之力增加,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濕重於熱而小便不利者。
茵陳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 《名醫別錄》「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痛,去伏瘕。」
- 《醫學入門》「消遍身瘡疥。」
【現代科學】
1.茵陳化學成分
主要含香豆素類成分:濱蒿內酯,東岩素等;黃酮類成分:茵陳黃酮、異茵陳黃酮,薊黃素等;有機酸類成分:綠原酸,水楊酸,香豆酸等;還含揮發油、烯炔、三萜、甾體等。
2.茵陳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肝損傷、利膽、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抗氧化及鎮痛等作用
1.抗肝損傷作用
茵陳蒿水提物0.25g生藥/kg灌胃給藥,可明顯降低四氯化碳致肝纖維化模型大鼠血清轉氨酶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茵陳蒿水提物6.9g生藥/kg,連續灌胃4周,可明顯降低高脂、高糖致脂肪肝大鼠ALT、AST和TGFA水平,改善肝臟脂肪病變,提高SOD和GST活性,降低MDA含量,降低血脂(TC、TG、FFA、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提示茵陳蒿提取物對胰島素抵抗合併脂肪肝具有調解血脂和保護作用。
2.利膽作用
茵陳水煎液2.7、1.35和0.675g生藥/kg,連續灌胃5天,明顯改善苯甲酸雌二醇和黃體酮誘導的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症大鼠的胎盤功能,病理組織觀察顯示茵陳蒿高劑量組胎盤形態學、胎盤雌激素受體與正常組無顯著差異;茵陳多糖100、50mg/kg腹腔注射給藥7天,可明顯降低妊娠膽汁淤積模型大鼠血清ALT、AST、鹼性磷酸酶(ALP)、直接膽紅素(DBIL)及間接膽紅素(IBL1)水平,降低肝組織MDA水平;提高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過氧化氫酶(CAT)水平,降低Thl/Th2比值;降低I1-6、TNFa、IFNy水平。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