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石脂】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產於福建、山東、河南等地。全年均可採挖。
【處方用名】赤石脂、煅赤石脂。
【藥性】甘、酸、澀,溫。歸大腸、胃經。
赤石脂功效
- 澀腸
- 止血
- 生肌斂瘡
赤石脂主治的病
- 治久瀉久痢
- 治大便出血,崩漏帶下
- 治潰瘍不斂,濕疹濕瘡
【用法用量】煎服,9-12g,先煎。外用適量,研細末敷患處。
【使用注意】本品性收澀,濕熱積滯瀉痢者不宜用。孕婦慎用。不宜與肉桂同用
【赤石脂功用闡述】
本品甘溫酸澀,「固腸胃,有收斂之能」《本草約言》,凡「病有洩瀉太滑者,非此不能止」《本草新編》。質重沈降,「功專止血固下」《本經逢原》,適用於便血、崩漏帶下等下部滑脫證。外用生肌斂瘡,「凡有潰瘍,收口長肉甚驗」《本草新編》,適用於潰瘍不斂、濕疹濕瘡等。
1.治久瀉久痢
本品甘澀性溫,主入胃腸經。能溫中和胃,澀腸止瀉,凡「病有洩瀉太滑者,非此不能止」《本草新編》,適用於久瀉久痢,虛寒滑脫者,常與禹餘糧相須而用,如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
若治脾腎陽虛所致的五更洩瀉,常與黨參、姜炭、補骨脂等同用,如腸胃寧片《中國藥典》。
2.治大便出血,崩漏帶下
本品「質重色赤,能人下焦血分」《本草求真》,「功專止血固下」《本經逢原》,善治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
3.治潰瘍不斂,濕疹濕瘡
本品外用,有收濕斂瘡,生肌收口之功,「凡有潰瘍,收口長肉甚驗」《本草新編》,適用於瘡瘍潰爛,久不收口,或諸瘡多膿水,久不乾,不收口,可單用研末外摻,或與龍骨、滑石、白及等同用。
【赤石脂常用配伍】
- 赤石脂配乾薑、粳米:赤石脂甘溫而澀,能澀腸固脫;乾薑辛溫而能溫中散寒;粳米善益脾養胃。三藥合用,具有溫補中焦,澀腸固脫的作用,用以治療少陰病,脾腎陽衰,腸失固攝所致的便下膿血,日久不愈,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等。
- 赤石脂配側柏葉、海螵蛸:赤石脂、烏賊骨均具有良好的收斂止血作用;側柏葉涼血止血且兼收斂。三藥相配,收斂止血作用增強,用以治療婦女漏下出血,日久不止者。
赤石脂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黃疸,洩利,腸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創,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
- 《名醫別錄》「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治腹痛,洩游,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
- 《本草逢原》「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湯下痢便膿血者,取石脂之重澀,人下焦血分固脫,…火熱暴注,初痢有積滯者勿用。」
- 《藥性賦》「味甘、酸,性溫,無毒。降也,陽中陽也。其用有二: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現代科學】
1.赤石脂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四水硅酸鋁;還含有鈦鎳、鍶、鋇等微量元素。
2.赤石脂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止血、止瀉等作用
1.止血作用
赤石脂煎液20g/kg灌胃1次,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同劑量對小鼠灌胃,可延緩ADP致體內血小板血栓形成,縮短小鼠恢復自主活動時間。赤石脂煎液腹腔注射,可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
2.止瀉作用
赤石脂煎液3g/kg灌胃1次,可抑制鼠小腸蠕動,緩解生大黃所致腹瀉,延長濕糞出現時間,減少3小時內濕糞排出量。
3.其他作用
赤石脂還具有抑制新血管生成的作用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