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母根。主產於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
【處方用名】川烏、制川烏。
【藥性】辛、苦,熱;有大毒。入心、肝、腎、脾經。
川烏功效
- 祛風除濕
- 溫經止痛
川烏主治的病
- 治痹證-症見腰脊疼痛、四肢關節冷痛等
- 治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手足不溫者
【用法用量】煎服,1.5~3g;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生品內服宜慎,一般炮製後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孕婦忌用。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應慎用。
【川烏功用闡述】
本品辛苦性熱,藥力強悍,能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本草匯言》。為治風寒濕痹之佳品。因其「驅逐寒濕之力甚捷」《長沙藥解》,故對於寒邪偏勝之痛痹最宜。又善「破諸積冷痛」《本草發明》,散寒止痛之功著,適用於寒邪凝滯諸痛。
1.治痹證-症見腰脊疼痛、四肢關節冷痛等
本品辛苦性熱,「猛劣有毒,其氣鋒銳且急,能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本草匯言》,長於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為治風寒濕痹之佳品
- 因其「驅逐寒濕之力甚捷」《長沙藥解》,故對於寒邪偏勝之痛痹最宜。常與制馬錢子、蜈蚣、全蠍等同用,如通痹片《中國藥典》。
- 若治寒濕閉阻經絡所致的痹病,症見腰脊疼痛、四肢關節冷痛等,可與制草烏、紅花、木瓜等同用,如風濕骨痛膠囊《中國藥典》。
2.治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手足不溫者
本品辛散溫通,功能溫煦臟腑,散寒止痛之功著。「必須沈寒痼冷,足以相當」《本草述鈎元》,適用於多種疼痛屬寒邪凝滯者。
【川烏常用配伍】
- 制川烏配麻黄:制川烏味辛、苦而性熱,善疏通陰寒,祛風寒濕,止痹痛;麻黄發散風寒,通調血脈。兩藥配伍使用,辛散宣通,表裡透徹,相得益彰,適用於寒濕痹痛,疼痛劇烈,遇寒更甚,局部不溫。
- 制川烏配當歸:制川烏藥性燥烈,功善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當歸藥性柔潤,功長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兩藥配伍,逐風寒濕邪與養血活血並用,溫而不燥,養而能通,剛柔相濟,相輔相成,適用於風寒濕痹疼痛,心腹冷痛,胸痹心痛者。
- 制川烏配制白附子:制川烏散寒除濕,溫經止痛;制白附子祛風滌痰,溫通經絡。二藥合用,可增加溫散寒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適用於頑痹遷延不愈,關節腫脹,麻木不仁,疼痛,屈伸不利等。
- 制川烏配石膏:制川烏辛散,疏利開通,溫經止痛,解外郁之寒;石膏辛寒,清解宣透,祛里結之熱寒熱之品同用,疏通清透並施,可治表裡寒熱互結之痹痛,症見關節紅腫熱痛,便乾,舌紅苔黃,脈有力等實熱內郁之象;外寒郁遏,里熱上擾,或胃火上衝所致的劇烈頭痛。
川烏古籍記載
-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散諸風之寒邪,破諸積之冷痛。」
- 《湯液本草》「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墮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 《長沙藥解》「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之力甚捷,凡歷節、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之類並有良功。
【現代科學】
1.川烏化學成分
主要含單酯型烏頭生物鹼類成分:苯甲酰烏頭原鹼、苯甲酰次烏頭原鹼、苯甲酰新烏頭原鹼及酯型生物鹼等;還有微量雙酯型烏頭生物鹼。單酯型烏頭生物鹼的毒性較雙酯型生物鹼。
2.川烏藥理作用
本品有抗炎、鎮痛及免疫抑制等作用。
1.抗炎、鎮痛及免疫抑製作用
制川烏能抑制小鼠二甲苯耳腫脹,減少醋酸所致小鼠扭體次數,延長小鼠扭體潛伏期;延長熱板法小鼠舔後足潛伏期,提高小鼠痛閾值,炮製的最佳煎煮時間為6小時。由制川烏組成的復方烏頭湯醇提液灌胃可使大鼠及幼年小鼠胸腺萎縮。
2.其他作用
蒸川烏醇提物2.0g/kg或蒸川烏粗多糖0.30g/kg灌胃,能延長小鼠常壓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時間;但煮烏頭粗多糖則無此作用。川烏各炮製品提取物(藥典法,蜜炙法,蜜炙酸沈法)對環磷酰胺(CP)引起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MN、骨髓細胞SCE和CA有抑製作用,其中蜜炙川烏醇提物和蜜炙川烏提取物的抗突變作用優於藥典法制川烏提取物。制川烏對由環磷酰胺引起的遺傳損傷有拮抗作用,川鳥經蜜炙後抗突變性增強。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