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春、夏兩季採收。
【處方用名】桂枝、嫩桂枝、桂枝尖。
【藥性】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
桂枝功效
- 發汗解肌
- 溫通經脈
- 助陽化氣
桂枝主治的病
- 治外感風寒(感冒)
- 治胸陽不振之胸痹心痛
- 治心陽不振或心失溫養所致的心慌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及血熱妄行諸出血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桂枝功用闡述】
本品辛甘溫煦,能散風寒於肌表,宣陽氣於衛分,凡風寒表證,無論表實無汗,抑或表虛汗出,用之皆宜。
「入血脈有通利之妙」《本草約言》「所通者,血脈中寒滯」《本經疏證》。大凡寒邪凝滯經脈所致諸痛皆宜。本品能溫助一身之陽氣,上可助心陽,止悸動;中可扶脾陽,化痰飲;下可溫腎陽,助氣化,「凡在里之陰滯而陽不足者,皆可治也」《本經疏證》。此外,尚能「降濁陰之衝逆」《長沙藥解》,可用於下焦陰寒之氣上逆發為奔豚者。
1.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風寒表證
常與麻黃相須為用,如麻黃湯《傷寒論》;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同用,如桂枝湯《傷寒論》。
2.治胸陽不振之胸痹心痛-寒凝諸痛
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治中焦虛寒之脘腹拘急疼痛,配白芍、甘草等,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治血寒經閉痛經,產後腹痛,配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如溫經湯《金匱要略》;治風寒濕痹,肩臂疼痛,配附子、甘草等,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3.治心陽不振或心失溫養所致的心下悸動、喜得按捺-心悸,痰飲,水腫
常與甘草為伍,如桂枝甘草湯《傷寒論》;治脾陽不運之痰飲眩暈,常與茯苓、白術、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治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失司之水腫,配茯苓、豬苓、澤瀉等,如五苓散《傷寒論》
【桂枝常用配伍】
- 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性溫,有發散風寒、助衛實表作用;白芍味酸斂陰補陰。兩藥合用,散斂相兼,酸甘相助,既能發散風寒,又能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或營衛不和自汗者,方如桂枝湯。
- 桂枝配桃仁:桂枝辛溫,歸心經,有溫通經脈之功;桃仁性溫,活血化瘀。兩藥配伍,共奏活血通經之功,用於瘀血內阻所致痛經、經閉、頭身疼痛等症,方如桂枝茯苓丸。
- 桂枝配白術、茯苓:桂枝甘溫,溫補脾腎,化氣行水;白術甘溫,補氣,健脾,利水;茯苓甘淡,滲濕利水。三藥合用,能扶脾陽,補脾氣,利水濕,善治脾陽虛、痰飲內停所致眩暈、心悸。也常用於腎與膀胱陽虛寒凝、氣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腫。方如苓桂術甘湯、五苓散。
古籍記載
- 《本草綱目》:「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 《本草備要》:「溫經通脈,發汗解肌。」
-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寒氣之郁結不舒者,惟辛溫可以散之。桂性溫補陽,而香氣最烈,則不專於補,而又能
【現代科學】
1.桂枝化學成分
桂枝含揮發油0.69%,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佔64.75%,還含苯甲酸苄酯、乙酸肉桂酯、β-蓽澄茄烯、菖蒲烯、香豆素等。
2.桂枝藥理作用
1.桂枝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桂枝水煎液對流感病毒亞甲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亦有抑製作用。
2.有解熱、鎮痛作用,其解熱和降溫作用可能與其擴張外周血管、促進發汗、散寒有關。
3.有抗炎、鎮靜、抗驚厥及抗過敏作用。
4.桂枝水煎劑腹腔注射能使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增加。
5.桂皮醛在體外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