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鮮皮】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芸香科植物白鮮 的根皮。產於遼寧、河北、四川等地。春、秋兩季採挖。
【處方用名】白鮮皮。
【藥性】苦,寒。入脾、胃、膀胱經。
白鮮皮功效
- 清熱燥濕
- 祛風解毒
白鮮皮主治的病
- 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 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白鮮皮功用闡述】
本品苦能燥濕,寒能清熱,「能於濕熱大展其用」《本草思辨錄》。尤善「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故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又能利濕退黃,祛風通痹,「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
1.治皮膚瘙癢、濕疹濕瘡、風疹疥癬
本品苦寒,長於「燥濕清熱,外治皮毛肌肉濕熱之毒」《本草匯言》,凡「諸痛癢瘡,服之亦大有捷效」《本草正義》。為治皮膚瘙癢之要藥。用於上述疾病,內服外用均宜。可與苦參、百部、花椒等外搽或外洗患部,如膚疾洗劑《部頒標准》;或與苦參、土茯苓、地黃等同用,如濕毒清膠囊《部頒標準》。
2.治濕熱黃疸、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
本品既能「行水道」《本草備要》,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治黃疸尿赤;又能祛風行痹,通利關節,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故李時珍譽之「為諸黃風痹要藥」《本草綱目》。治黃疸尿赤可與茵陳、金錢草等同用,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可與秦艽、忍冬藤等同用。
【白鮮皮典型案例】
白鮮皮治頑固性蕁麻疹案。周某,女,52歲。患頑固性蕁麻疹5年之久,曾用撲爾敏(氯苯那敏)、潑尼松等治療,不能控制。經用白鮮皮30g,滑石20g。共為細末,打片,每片0.5g。日服2次,每次3~4片。連服7日痊癒。隨訪半年未見復發〔遼寧醫學雜誌1997,(2):13]。
【白鮮皮常用配伍】
- 白鮮皮配苦參:白鮮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癢;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兩藥伍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增強,適用於濕熱黃疸,濕疹疥癬,皮膚瘙癢。
- 白鮮皮配地膚子: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兩藥伍用,祛風、除濕、止癢之功增強。適用於皮膚濕疹濕瘡,風疹瘙癢。
- 白鮮皮配薏苡仁: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通痹;薏苡仁健脾補中,滲濕除痹。兩藥伍用,標本兼治,祛風、除濕、通痹功效增強。適用於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
白鮮皮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灕,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 《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 《本草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祛濕熱藥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藥。」
【現代科學】
1.白鮮皮化學成分
主要含萜類成分:梣酮,黃柏桐,檸檬苦素;生物鹼類成分:白鮮鹼,白鮮明鹼,茵芋鹼,崖椒鹼;黃酮類成分:槲皮素,異槲皮素;香豆素類成分:補骨脂素,花椒毒素,東莨菪素;還含甾醇、皂苷等。
2.白鮮皮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內毒素抗炎和免疫抑制、保肝等作用。
1.抗內毒素作用
以動態比濁法鱟試驗結果為指標,從白鮮皮中分離得到3個有效成分,其中DPR-2於1、2、4g/m對0.1mg/ml的IPs有明顯的中和作用,於81g/ml濃度可顯著抑制RAW264.7細胞釋放TNFa和IL-6,其機制可能與DPR2可中和內毒素,阻斷其與細胞膜受體的結合有關。從白鮮皮中分離得到具有抗LPS作用的生物鹼類成分BXPA。體外實驗結果顯示,BXPA(100~200mg/L)可顯著抑制LPS(1001g/L)誘導RAW264.7細胞釋放TNF-a及1-6;BXPA(40mg/kg)可提高注射熱滅活大腸埃希菌(1.3×10CFU/kg)攻擊小鼠存活率約40%,可見BXPA在體外能較好地中和LPS並抑制其誘導的炎症細胞因子釋放,對熱滅活大腸埃希菌攻擊所致膿毒症模型小鼠具有保護作用。
2.抗炎作用
白鮮皮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於致炎前6、3小時及同時灌服本品水提物100、200mg/kg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有顯著抑製作用,抑制率為16.6%和24.1%;連續灌服6天對蛋清所致小鼠足爪水腫也有顯著抑製作用。白鮮皮水、醇提取物8g/kg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角叉菜膠致大鼠足爪腫脹及小鼠濾紙片肉芽腫,還能抑制蛋清性小鼠足腫組織中組胺與5HT的含量。
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