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塊根。產於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
【處方用名】甘遂、生甘遂、醋甘遂。
【藥性】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甘遂功效
- 瀉水逐飲
- 消腫散結
甘遂主治的病
- 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
- 治瘡癇腫毒
【用法用量】0.5~1.5g;炮製後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生用。
【使用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甘遂功用闡述】
本品苦寒降洩,「專於行水,攻決為用」《本草衍義》。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洩水之聖藥」《本草匯言》,作用迅猛,藥後可連續瀉下,使體內瀦留水飲排泄體外。適用於水腫、大腹臌脹、胸脅停飲而正氣未衰者。尚能蕩滌痰涎,用於頑痰凝結、癲癇發狂。外用消腫散結,可治瘡癰腫毒。
1.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
本品苦寒降洩,「專於行水,攻決為用」《本草衍義》,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洩水之聖藥」《本草匯言》,作用迅猛,藥後可連續瀉下,使體內瀦留水飲排泄體外。主要用於水腫、大腹鼓脹、胸脅停飲而正氣未衰者,可單用研末服,或與大戟、芫花為末,棗湯送服,如十棗湯《傷寒論》。
此外,本品尚逐飲行痰,可用於頑痰凝結,癲癇發狂,常以本品為末,入豬心內煨過,與朱砂末為丸服,如遂心丹《濟生方》。「服後,大便連瀉七八次,降下痰涎若干,癲狂頓愈」《醫學衷中參西錄》。
2.治瘡癇腫毒
本品外用消腫散結,治瘡癰腫毒,可用甘遂末水調外敷。
【甘遂常用配伍】
- 甘遂配大黃:甘遂峻下逐水;大黃清熱瀉下。兩者共用以達逐水、瀉下、清熱之功,專治水飲與熱邪結聚所致的少腹硬滿疼痛拒按、便秘等。此外,甘遂消腫散結,大黃清熱解毒,共搗外敷患處可療瘡腫、痄腮
- 甘遂配半夏:甘遂性猛峻烈,攻逐水飲,行水散結;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二藥合用,攻逐消散,化痰除飲,用於痰飲水濕結聚於胸所致的心下堅硬痞滿等。
甘遂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主大腹疝瘦,腹滿,面日浮腫,留飲宿食,破㿂堅積聚,利水谷道。」
- 《珍珠囊》「味苦氣寒,苦性洩,寒勝熱,直達水熱所結之處,乃洩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現代科學】
1.甘遂化學成分
主要含萜類成分:大戟二烯醇,a大戟醇,甘遂醇(20-表大戟二烯醇),巨大戟萜醇,甘遂菇酯A和B;還含棕櫚酸、枸櫞酸、草酸等。
2.甘遂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瀉下,利尿、抗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抗病毒、抗腫瘤、抗生育等作用
1.瀉下作用
甘遂具有很強的瀉下作用,傳統用藥中作為峻下藥使用,多入丸散或研末沖服,不人煎劑。生甘遂或炙甘遂的混懸液或乙醇浸膏均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小鼠灌服生甘遂或炙甘遂之混懸液6~9g/kg均能導致瀉下,但甘遂煎劑無瀉下作用。甘遂生品、醋制及甘草製品醇提物對小鼠致瀉的半數有效量依次為0.59、3.26、4.79g/kg,炮製後瀉下作用顯著減弱。
2.利尿作用
甘遂具利尿作用,醋制後毒性明顯降低,利尿作用減弱,甘遂炮製以30%醋制為佳,甘草制對利尿作用無明顯影響。甘遂醇提取物對水負荷小鼠具有促進利尿的作用,其機制與下調腎臟水通道蛋白(AQP)2mRNA表達有關,但甘遂醇提取物同時升高外周血清肌酐,及腎臟腫瘤壞死因子-a(TNFa)mRNA表達,對腎臟有一定的損傷。
3.抗腫瘤作用
甘遂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由甘遂中提取的甘遂甲酯可通過阻斷細胞週期的G1期,有效抑制胃癌細胞株(SGC-7901)的增殖。甘遂提取物在50、10,gg/m濃度下,體外培養S腫瘤細胞48小時,有明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