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

烏藥
烏藥

【烏藥】

本品首載於《本草拾遺》。為樟科植物烏藥的塊根。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全年均可採挖

【處方用名】鳥藥、天台鳥藥、天台鳥、台鳥。

【藥性】辛,溫。入肺、脾、腎、膀胱經

烏藥功效

  1. 行氣止痛
  2. 溫腎散寒

烏藥主治的病

  1. 治寒凝氣滯證-少腹冷痛,脘腹痞滿者
  2. 治尿頻,遺尿

【用法用量】煎服,6~10g

 烏藥功用闡述】

本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諸冷能除,凡氣堪順」《本草蒙筌》,「凡病之屬氣而涉寒者皆可治」《本草思辨錄》,尤為治寒凝氣滯、胸腹諸痛之要藥下達腎與膀胱,能溫下元散冷氣,縮尿止遺,適用於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遺尿不止。

1.治寒凝氣滯證-少腹冷痛,脘腹痞滿者

本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諸冷能除,凡氣堪順」《本草蒙筌》。「凡病之屬氣而涉寒者皆可治」《本草思辨錄》。尤為治寒凝氣滯,胸腹諸痛之要藥,每與沉香相須為用。

  • 若治寒凝氣滯,少腹冷痛,脘腹痞滿者,常與沉香肉桂香附等同用,如暖臍膏《中國藥典》。
  • 治肝經寒凝氣滯,少腹痛引睪丸,偏墜腫脹者,常與小茴香青皮高良薑等同用,如天台烏藥散《聖濟總錄》。
  • 治療經寒腹痛,常與香附木香當歸等配伍,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2.治尿頻,遺尿

本品性溫,下達腎與膀胱,能溫下元,散冷氣,縮尿止遺,適用於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遺尿不止,常與益智仁山藥配伍,如縮泉丸《魏氏家藏方》

【烏藥常見配伍】

  1. 烏藥配益智仁烏藥辛開溫通,上走脾、肺,順氣降逆,散寒止痛,向下達於腎與膀胱,以溫下元,調下焦冷氣;益智仁辛溫芳香,既能溫補腎陽,收斂固澀、縮小便,又能溫胃逐寒,暖脾止瀉、攝涎唾。烏藥以行散為主,益智仁以溫補收澀為要。兩藥相伍,一散一收,溫下元、散寒邪、補脾腎、縮小便之力益彰。用以治療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等。
  2. 烏藥配香附烏藥辛開溫通,順氣降逆,散寒止痛,溫下元,調下焦冷氣;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熱,善於理氣開郁,又能入血分,故有人稱其為「血中氣藥」,為婦科調經之要藥。香附善於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香附以行血分為主;烏藥專走氣分為要。香附偏於疏肝理氣烏藥長於順氣散寒。兩藥伍用,共奏行氣消脹、散寒止痛之效。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腹滿脹痛、腸鳴腹瀉。
  3. 烏藥配木香烏藥辛溫開通,理氣散寒止痛;木香辛散苦降,芳香化濕,能理三焦之氣,尤善行脾胃氣滯。烏藥長於溫散下焦寒濕,木香長於行脾胃氣滯。兩藥配伍,理氣化濕,散寒止痛。用以治療脾胃寒濕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疼痛、嘔吐暖氣、不思飲食。
  4. 烏藥配沉香烏藥辛開溫通,上走脾肺而順氣降逆,散寒止痛,下達腎與膀胱而溫下元,調下焦冷氣,既能通理上下諸氣,理氣散寒,行氣止痛,又溫下元逐寒濕而縮小便;沉香辛苦芳香,功專行散,能醒脾開胃,祛濕化濁,行氣止痛,且本品入於腎經納氣以平喘。兩藥相配,同走氣分,下達下焦,共奏降逆行滯,醒牌散寒之功。

烏藥古籍記載

  • 《本草衍義》「烏藥和來氣少,走洩多,但不甚剛猛,與沈香同磨做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 《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氣自除;祛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痛,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 《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屬於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每與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於憂鬱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現代科學】

1.烏藥化學成分

主要含倍半萜及其內酯類成分:烏藥醚內酯,偽新烏藥醚內酯,烏藥醇,烏藥根烯等;生物鹼類成分:木姜子鹼,波爾定鹼,去甲異波爾定鹼等;脂肪酸類成分:癸酸,十二烷酸等;揮發油:龍腦,乙酸龍腦酯等。

2.烏藥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調節胃腸運動、鎮痛、抗炎、抗微生物、抗腫瘤等藥理作用。

1.調節胃腸運動作用

烏藥水煎液1g生藥/ml灌胃家兔,可提高家兔胃電幅度和頻率,有興奮和增強胃運動節律作用,作用潛伏期為30分鐘,持續時間達2小時;烏藥揮發油溶液1g生藥/ml灌胃家兔,可降低家兔腸道的收縮振幅和頻率,呈現抑制趨勢。烏藥醇提物20g/kg及烏藥水提物20、10g/kg皮下注射,可促進小鼠胃腸收縮,降低甲基橙胃殘留率,增大小腸炭末推進率。

2.鎮痛、抗炎作用

烏藥水提液和醇提水溶液5、10g/kg灌胃給藥,可提高小鼠熱板痛閾值,水提液20g/kg和醇提液10、20g/kg腹腔注射時可抑制酒石酸銻鉀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具有鎮痛作用;水提物、醇提物20g/kg灌胃給藥均能對抗混合致炎劑所致的小鼠耳腫脹;烏藥正丁醇提取物20g/kg連續灌胃3天,可抑制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跖腫脹,具有抗炎作用。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