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本品首載於《新修本草》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成熟種子。產於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採集。
【處方用名】芥子、白芥子、黃芥子、炒芥子。
【藥性】辛,溫。入肺經。
芥子功效
- 溫肺豁痰利氣
- 散結通絡止痛
芥子主治的病
- 治寒痰證-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畏寒肢冷等
- 治陰疽流注,肢體麻木,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 9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走散,耗氣傷陰,故肺虛久咳及陰虛火旺者慎用;氣陰虧虛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本品對皮膚有發泡作用,故皮膚過敏或破潰者不宜外敷。
【芥子功用闡述】
本品辛散溫通,性善走散,主入肺經。長於溫肺散寒,通經走絡,搜剔痰涎。「是有痰之處無不盡消」《本革新編》,「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達;在四肢兩脅,非此不通」《藥品化義》,故寒痰壅肺或痰滯經絡諸疾皆宜。
1.治寒痰證-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畏寒肢冷等
本品性溫,主入肺經。「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本草經疏》,適用於寒痰壅肺之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可與紫蘇子、萊菔子為伍,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若肺寒較甚,咳嗽痰喘,痰多稀薄,畏寒肢冷等,當與附子、乾薑、紫蘇子等同用,如痰飲丸《部頒標準》
2.治陰疽流注,肢體麻木,關節疼痛
本品辛散溫通,專開結痰。凡有痰之處無不盡消,「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達」《藥品化義》,適用於寒凝痰滯之陰疽,漫腫無頭,酸疼無熱,以及濕痰流注經絡之肢體麻木,關節疼痛。
【芥子典型案例】
白芥子治支氣管哮喘案。張某某,男,9個月,1986年12月8號初診。咳喘3~4個月,胸透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患兒體胖,口唇發紺。治宜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白芥子敷背法:白芥子100g,白麵270g,研細,水調做餅,均分3次用。敷背3次後,症狀消失,胸透雙肺正常《百病專方效驗錄》。
【芥子常用配伍】
- 芥子配制馬錢子:芥子辛散溫通,既溫肺化痰,又通絡散結;制馬錢子苦洩性溫,功善活絡搜風,透達關節。兩藥伍用,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之力增強,適用於寒濕痹阻之肢體麻木、關節腫痛
- 芥子配細辛:芥子辛散溫通,長於溫化寒痰;細辛,辛溫發散,外能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兩藥伍用,相輔相成,共奏溫化寒痰逐飲之功,適用於寒飲壅肺,咳喘痰多清稀。
- 芥子配甘遂:芥子辛溫,善化寒痰,逐水飲;甘遂苦寒性降,善行經隧之水濕,瀉下逐飲力峻。兩藥相配,寒溫並施,共奏豁痰逐飲之功,多用於懸飲咳喘,胸悶脅痛之證。
- 芥子配肉桂:芥子辛散溫通,善消除阻滯於經絡之痰而通絡散結;肉桂辛甘大熱,能溫通經脈,運行氣血。兩藥相配,共奏溫經通陽、散寒行滯之功,適用於陽虛寒凝之陰疽腫痛。
芥子古籍記載
- 《本草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 《本草經疏》「白芥子味極辛,氣溫。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 《藥品化義》「專開結痰,痰屬熱者能解,屬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達,在四肢兩脅,非此不通。」
【現代科學】
1.芥子化學成分
主要含氮類成分:芥子鹼,白芥子苷4-羥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前告伊春;還含脂肪油。
2.芥子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鎮咳、祛痰、平喘、抗炎、鎮痛、抗前列腺增生等藥理作用。
1.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白芥子提取物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白芥子水提取物(0.686、0.343g/kg)炒白芥子醇提取物(0.311、0.161g/kg)、白芥子醚提取物(0.324、0.162g/kg)灌胃一次對濃氨水誘導的小鼠咳嗽有鎮咳作用。白芥子水提取物0.686、0.343g/kg對大鼠有祛痰作用。炒白芥子石油醚提取物2.2、1.1mg/kg可對抗4%氯化乙酰膽鹼誘導的豚鼠哮喘。
2.抗炎、鎮痛作用
白芥子醇提物300、600mg/kg連續灌胃5天能抑制二甲苯小鼠耳腫脹,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並能延長小鼠熱板痛反應時間,減少醋酸扭體次數。白芥子乙醇回流、乙醇滲漏和水煎提取物20g生藥/kg對雄性小鼠灌胃5天,每天一次,能降低二甲苯致耳廓腫脹,延長扭體潛伏時間,減少扭體次數。
3.抗腫瘤作用
白芥子揮發油(20、40、80mg/kg)灌胃給藥10天能夠抑制H22荷瘤小鼠腫瘤細胞的生長,抑瘤率為16.13%~46.2%,40、80mg/kg劑量組小鼠的體質量明顯減輕,脾臟指數和胸腺指數也顯著下降。抑瘤作用可能與上調Bax的表達,下調Bcl2的表達進而誘導細胞凋亡有關。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