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地上部分。產於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夏、秋兩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
【處方用名】荊芥、荊芥炭。
【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
荊芥功效
- 解表散風
- 透疹,消瘡
- 炒炭收斂止血
荊芥主治的病
- 治表證洽風寒表證
- 治麻疹、風疹治麻疹初起
- 治瘡瘍初起治瘡瘍初起而有表證
- 治出血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發表透疹消瘡多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荊芥功用闡述】
本品辛散氣香,辛而不烈,微溫不燥,藥性緩和,「長於祛風邪」《本草綱目》,凡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應用。輕揚透散,能宣散疹毒,「發散瘡癰」《滇南本草》,適用於麻疹、風疹,及瘡瘍初起而有表證者。炒炭多澀,偏走血分,長於收斂止血,多種出血可選用。
1.治表證-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氣香,辛而不烈,微溫不燥,藥性緩和,「長於祛風邪」《本草綱目》,凡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應用,常與防風、柴胡、薄荷等同用,如感冒清熱顆粒《中國藥典》治風熱表證,常與金銀花、連翹、薄荷等同用,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治麻疹、風疹治麻疹初起
輕揚透散,能宣散疹毒,「發散瘡癰」《滇南本草》,適用於麻疹、風疹,及瘡瘍初起而有表證者,常與蟬蛻、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常與防風、生地黃、當歸等同用,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3.治瘡瘍初起治瘡瘍初起而有表證
可單用,或與羌活、柴胡、川芎等同用,如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4.出血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
炒炭多澀,偏走血分,長於收斂止血,多種出血可選用,可在辨治方中加用本品,宜用炒炭荊芥
【荊芥常用配伍】
- 荊芥炭配地榆:荊芥炭長於止血;地榆酸澀收斂,涼血止血。兩藥配伍,可增強止血之效,用於崩漏、便血等下焦出血。
- 荊芥配薄荷:荊芥辛,微溫,疏風解表透,治療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薄荷辛涼,疏散表邪,助疹透發,用於麻疹初起,或風熱外束肌表,疹發不暢。二者配伍,宣散透疹,祛風止癢作用增強,用治風疹瘙癢。方如宣毒發表湯。
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 《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丶虛忘事,益力添精。主闢邪毒氣,除勞…治丁腫。」
- 《滇南本草》「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現代科學】
1.荊芥化學成分
主要含揮發油:胡薄荷酮,薄荷酮等單萜類成分:荊芥苷,荊芥醇,荊芥二醇等;還含黃酮類等。
2.荊芥藥理作用
本品有解熱、發汗、抗炎、鎮痛、抗病原微生物、抗過敏及平喘祛痰等作用。
1.解熱、發汗作用
荊芥有解熱、發汗作用。荊芥煎劑或浸劑2g/kg灌胃,對傷寒混合菌苗引起的家兔發熱有對抗作用;荊芥揮發油0.5ml/kg灌胃,對正常大鼠有降低體溫作用。荊芥內酯聚乳酸乙醇酸納米粒(SCH-PLGA-NP)對酵母致熱大鼠有明顯解熱作用。荊芥揮發油0.5ml/kg灌胃,對正常大鼠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荊芥內酯類提取物2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大鼠汗腺腺泡上皮細胞的空泡發生率、數密度和面密度。
2.抗過敏作用
荊芥揮發油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有一定抑製作用。荊芥揮發油能抑制過敏豚鼠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SRSA,並可直接對抗SRSA引起的豚鼠回腸收縮。荊芥提取物對2,4-二硝基氯苯(DNCB)誘導的過敏性皮炎(AD)小鼠有良好治療作用,對抗AD小鼠皮膚表皮層及真皮層增厚,降低血清IgE、TNF、1l-6水平,抑制核轉錄因子NF-kB與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而發揮抗過敏性炎症作用。荊芥水提物顯著降低肥大細胞介導的速髮型超敏反應大鼠血漿組胺水平,抑制全身性過敏反應,並通過抑制 anti-DNP IgE水平抑制局部過敏反應,呈劑量依賴性。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