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香薷
香薷

【香薷】

首載於《名醫別錄》。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蕾或江香薷的地上部分。前者習稱「青香薷」,產於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後者習稱「江香薷」。主產於江西宜分縣。

夏季莖葉茂盛、花盛時擇晴天採割。

【處方用名】香薷、青香薷、江香薷、陳香薷。

【藥性】辛,微溫。歸肺、胃經

香薷功效

  1. 發汗解表
  2. 化濕和中
  3. 利水消腫

香薷主治的病

  1. 治暑濕表證
  2. 治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用於發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於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者忌用。

【香薷功用闡述】

本品辛溫芳香。外能發汗解表,內能化濕和中而解暑,最適宜於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暑濕之陰寒閉暑證,故有「夏月麻黃」之稱。此外,又能利水消腫,以治風水水腫最宜。

1.治暑濕表證

本品辛溫氣香,宣開肺氣,能到達皮毛,散寒解表;入脾胃,化濕濁,健脾和中,「為夏月冒暑解表之藥」《藥性切用》。常用於暑有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腹痛吐瀉陰暑證:與厚朴扁豆同用,如香薷散《和劑局方》。因其發汗解表,功似麻黃多於夏季感冒,故有「夏月麻黃」之譽。若治暑溫初起,復感於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渴面赤,胸悶不舒者,可與金銀花連翹厚朴等同用,如新加香薷飲《溫病辨》。

2.治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辛散髮汗以散肌表之水濕,又能宣肺氣開啓上源,通暢水道「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本草衍義補遺》。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可單用,或與白術同用。

【香薷常用配伍】

  1. 香薷配白術香薷辛溫芳香,歸肺、胃經,既能發汗解表,又能化濕和中;白術甘苦而溫,既能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兩藥合用,可增強祛濕、利水之功,且能宣散外邪,主治水腫、腳氣、風水水腫。方如薷術丸
  2. 香薷配白扁豆:香薷辛溫芳香,入中焦,既能發汗解表,又能化濕和中;白扁豆味甘健脾,化濕解暑。兩藥配伍,解表化濕和中,主治外感風寒或暑濕、內傷寒濕之證。方如香薷飲。

【典型案例】

香薷治夏令感冒案。賈某,男,41歲,農民。因暑日在田間勞動,大汗淋灕,感頭暈,乏力。飯後又在樹下午休,醒後覺鼻塞,惡寒,發熱,全身酸楚,咳嗽,胸悶。曾服安乃近等西藥不愈,改用香薷60g,分2次沏泡涼服,1劑症大減,2劑痊癒〔新中醫,1981,(6):46

香薷古籍記載

  • 《名醫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 《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汗,溫胃,和中。」
  • 《本草綱目》「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痴人說夢也。」

【現代科學】

1.香薷化學成分

主要含揮發油:麝香草酚、香荊芥酚、百里香酚、聚傘花素、乙酸百里酯、乙醇香荊酯等;黃酮類成分:5-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洋芹素等

2.香薷藥理作用

本品有解熱、鎮靜、鎮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抑制腸肌收縮等作用。

1.解熱、鎮痛、鎮靜、抗炎作用

香薷散煎劑30g/kg灌胃,對啤酒酵母所致發熱大鼠有短暫的退熱作用,連續3次給藥有明顯解熱作用,對發熱過程的體溫反應指數(體溫曲線與基線間面積)也有影響。香薷揮發油0.3ml/kg(生藥揮發油含量為1%)灌胃,能增強小鼠戊巴比妥鈉閾下劑量的催眠作用,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有抑製作用,表現出鎮靜、鎮痛作用。香薷水提物能通過抑制組胺釋放和促炎因子(TNF-a、I-1B、1L-6)的表達而減輕肥大細胞介導的過敏性炎症口。

2.抑制腸肌收縮作用

香薷揮發油對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離體回腸自發性收縮有抑製作用,對組胺和氯化乙酰膽鹼所致豚鼠回腸收縮的IC5。分別為15.6、35.1g/ml,對豚鼠回腸由蛋清或氯化鋇所致的過敏性收縮均有對抗作用。

3.抗氧化作用

香薷總酚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其作用強於陽性藥丁基羥基甲苯(BHT),叔丁基羥基商香醚(BHA)和維生素C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