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

荔枝核

【荔枝核】

本品首載於《本草衍義》。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成熟種子。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夏季採收。

【處方用名】荔枝核、鹽荔枝核。

【藥性】甘、微苦,溫。入肝、胃經。

荔枝核功效

  1. 行氣散結
  2. 散寒止痛

荔枝核主治的病

  1. 治寒疝腹痛,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5~10g。

荔枝核功用闡述】

本品味苦能洩,性溫散寒,主入肝經,「功專散滯祛寒」《本草便讀》,尤善行散厥陰肝經之寒凝氣滯而散結止痛,主要用於寒凝氣滯之疝痛、睪丸腫痛。溫行散滯,尚能疏肝和胃,「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本草備要》。

1.治寒疝腹痛,睪丸腫痛

本品味苦能洩,性溫散寒,主入肝經,「功專散滯祛寒」《本草便讀》。尤善行散厥陰肝經之寒凝氣滯而散結止痛,「為疝囊腫專藥」《藥性切用》。

  • 主要用於寒凝氣滯之疝氣痛、睪丸腫痛,可與大茴香為伍,如荔核散《景岳全書》。
  • 若治睪丸偏墜屬濕熱者,可配龍膽草川棟子大黃等同用。

此外,本品溫行散滯,入肝、胃經。能疏肝和胃,理氣止痛,尚可用於肝郁氣滯,胃脘久痛,以及氣滯血瘀之痛經及產後腹痛

【荔枝核常用配伍】

  1. 荔枝核配橘核荔枝核苦溫疏散,入肝經,能行肝經氣滯,散厥陰之寒邪;橘核沈降,人肝經,功專行氣,散結、止痛,兩藥配伍,相須為用,增強行氣散寒止痛之功。用以治療疝氣疼痛,睪丸腫脹疼痛等。
  2. 荔枝核配小茴香荔枝核行氣散滯祛寒;小茴香散寒行氣止痛。兩藥均為辛溫之品,相輔相成,共奏祛寒散結,行氣止痛之功。用以治療寒疝疼痛。
  3. 荔枝核配川棟子荔枝核微苦性溫,具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川棟子苦寒,清肝火、洩肝熱、行氣止痛兩藥配伍,增強其行氣止痛之功。用以治療肝胃氣痛及疝氣痛。

荔枝核古籍記載

  • 《本草衍義》「治心痛及小腸氣。」
  • 《本草綱目》「行散滯氣,治額疝氣痛,婦人血氣痛。」
  • 《本草備要》「入肝腎,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

【現代科學】

1.荔枝核化學成分

主要含環烯醚萜苷類成分:梓醇,益母草苷,桃葉珊瑚苷;苯乙醇苷類成分:毛蕊花糖苷等;糖類成分:D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水蘇糖;還含葡萄糖胺、D甘露醇、腺苷及氨基酸等

2.荔枝核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降糖、調脂、抗肝損傷、抗肝纖維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調節免疫、抗氧化和改善學習記憶等作用。

1.調脂作用

荔枝核水提液(6.0g/L)0.09g/kg連續灌胃4天,能明顯升高四氧嘧啶造成糖尿病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荔枝核水提取物制得乾膏粉(8.7kg生藥/kg),3.8、7.5、15g/kg連續灌胃30天,能降低2型糖尿病伴IR大鼠(一次性注射小劑量鏈脲菌素十高熱量飲食的方法制得)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荔枝核皂苷(25mg/ml)500mg/kg連續灌胃3周,能明顯降低正常小鼠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水平。荔枝核皂苷免煎顆粒0.05、0.1g/kg連續灌胃28天,降低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血清甘油三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同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

2.抗肝損傷、抗肝纖維化作用

早期研究證實荔枝核免煎顆粒41.65、20.83g/kg連續灌胃8天,能抑制卡介苗引起的免疫性肝炎、四氯化碳和硫代硫酰胺所致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活性的升高,並能提高肝組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從而達到治療肝損傷目的。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