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蘇散

杏蘇散

【杏蘇散】

【出自】《溫病條辨》

  1. 蘇葉(9克)
  2. 杏仁(9克)
  3. 前胡(9克)
  4. 桔梗(6克)
  5. 枳殼 (6克)
  6. 生薑(9克)
  7. 大棗(9克)
  8. 半夏(9克)
  9. 橘皮 (6克)
  10. 茯苓(9克)
  11. 炙甘草(9克)

【杏蘇散英文】

Apricot Kernel and Perilla Powder

【杏蘇散功效】

輕散涼燥,理肺化痰

【杏蘇散方解】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氣失宣,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稀;涼燥束肺,肺氣不利而致鼻塞咽乾;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

  •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表散邪,宣發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
  • 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助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
  • 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乾燥,是為佐藥。
  • 炙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本方乃苦溫甘辛之法,發表宣化、表裡同治之方,外可輕宣發表而解涼燥,內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症自除。本方雖為治療外感涼燥而設,但因涼燥乃秋令「小寒」為患,與外感風寒是同一屬性的病邪,故臨床也常用本方治療外感風寒咳嗽。

【杏蘇散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外感涼燥證(涼燥傷肺證)。

  • 頭微痛
  • 惡寒無汗
  • 咳嗽稀痰
  • 鼻塞
  • 咽乾口燥,不欲多飲水
  • 舌淡,苔薄白
  • 脈浮

適用病人: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涼燥傷肺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杏蘇散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涼燥傷肺,營衛受邪所致。

  • 風寒侵襲肌表營衛.經氣郁滯不暢,則頭微痛,惡寒無汗
  • 風寒侵襲,肺竅不利,則鼻塞
  • 涼燥侵襲於肺,肺氣逆亂於上,則咳嗽
  • 寒涼郁遏肺氣,肺氣不能通調水道,水留於肺而為痰,則痰稀
  • 燥又傷津,則咽乾口燥,又因寒主凝,所以口乾不欲多飲水
  • 舌淡,苔薄白,脈浮,皆為風寒外襲,涼燥傷肺之徵

【杏蘇散配伍特點】

  • 疏散藥配化痰藥,疏散不傷肺氣,化痰不傷肺津
  • 理氣藥配祛濕藥,氣能化痰,濕得氣而化

【杏蘇散禁忌、使用注意】

  • 溫燥傷肺者慎用本方。
  • 涼燥化熱亦不宜使用。

【杏蘇散條文】

原書主治  《溫病條辨》卷1:「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

【杏蘇散歷代醫家方論】

  • 吳瑭:「燥傷皮毛,故頭微痛惡寒也,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陽明之脈,上行頭角,故頭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惡寒,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鼻塞者,鼻為肺竅;嗌塞者,嗌為肺系也。脈弦者,寒兼飲也。無汗者,涼搏皮毛也。按杏蘇散,減小青龍湯一等。……若傷涼燥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拍。若受重寒夾飲之咳,則有青龍;若傷春風,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則仍從桑菊飲、桑杏湯例。……此苦溫甘辛法也。外感燥涼,故以蘇葉、前胡辛溫之輕者達表;無汗脈緊,故加羌活辛溫之重者,微發其汗。甘、桔從上開,枳、杏、前、苓從下降,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飲而補肺胃之陽。以白芷易原方之白術者,白術中焦脾藥也,白芷肺胃本經之藥也,且能溫肌肉而達皮毛。姜、棗為調和營衛之用。若表涼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則去走表之蘇葉,加降里之蘇梗。洩瀉腹滿,金氣太實之里證也,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術、樸之苦辛溫也。」《溫病條辨》卷1
  • 張秉成:「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人肺,外則達皮毛而解散,內可降金令以下行;蘇葉辛苦芳香,內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於表,肺氣不降,則內之津液蘊聚為痰,故以二陳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氣;姜、棗協和營衛,生津液,達腠理,且寓攘外安內之功,為治金燥微邪之一則耳。」《成方便讀》

【杏蘇散口訣方歌】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薑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