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湯】

【出自】《金匱要略》

  1. 橘皮(12克)
  2. 竹茹(12克)
  3. 人參(3克)
  4. 生薑(9克)
  5. 甘草(6克)
  6. 大棗(5枚)

【橘皮竹茹湯英文】

Tangerine Peel and Bamboo Shavings Decoction

【橘皮竹茹湯功效】

  • 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橘皮竹茹湯方解】

呃逆之證,皆因胃氣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熱虛實之分。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胃虛宜補,有熱宜清,氣逆宜降,故立清補降逆之法。

  • 方中橘皮辛溫,行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以止嘔,皆重用為君藥。
  • 人參甘溫,益氣補虛,與橘皮合用,行中有補;生薑辛溫,和胃止嘔,與竹茹合用,清中有溫,共為臣藥。
  • 甘草大棗助人參益氣補中以治胃虛,並調藥性,是為佐使藥。
  • 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且補而不滯,清而不寒,對於胃虛有熱之呃逆、乾噦,最為適宜。

【橘皮竹茹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 胃虛夾熱呃逆證。

  • 呃逆不止,或乾嘔
  • 或神疲
  • 舌紅,苔薄黃
  • 脈虛弱

適用病人:急慢性胃炎、重症肝炎頑固性嘔吐、膈肌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功能衰竭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胃虛夾熱呃逆證者,治當補虛清熱,降逆止呃。(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橘皮竹茹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胃虛弱,熱擾氣逆所致。

  • 脾胃氣虛,虛熱內擾,濁氣上逆,則呃逆不止,或乾嘔
  • 舌紅,苔薄黃,脈虛弱,皆為虛熱內擾,氣虛不榮之象

【橘皮竹茹湯配伍特點】

  • 補益藥配降逆藥,補而不壅,降而不傷
  • 降逆藥配行氣藥,使濁氣得以降洩

【橘皮竹茹湯禁忌、使用注意】

脾胃陰虛者慎用本方。

【橘皮竹茹湯條文】

  •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歷代醫家方論】

  • 元‧趙以德(1368年):「是以用橘皮理其中氣而升降之,人參、甘草以補土之不足,生薑、大棗宣發谷氣,更散其逆,竹茹者性涼,得金氣之正,用之以降膽木之風熱耳。」《金匱方論衍義》
  • 明‧吳昆(1584年):「大病後,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後,則中氣皆虛,余邪乘虛入裡,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薑正其胃,大棗益其脾。」《醫方考》
  • 清‧李踅(1682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用以為君。」《金匱要略廣注》
  • 清‧張志聰(1683年):「蓋肺之寒氣,同新谷氣,還逆於胃中,胃氣虛,不能復出以上胸,而自為氣逆也。故加人參、甘草、生薑、大棗,仍補助其胃氣焉。竹茹,竹之皮也,竹色青莖直,性味寒涼。具東方乙木之象,主制化陽生之氣,以外達於皮毛。脾為陰土,得甲木之陽,則制化;胃為陽土,故又宜乙木之陰寒。」《金匱要略集注》
  • 清‧魏荔彤(1720年):「噦逆者,胃氣虛寒固矣。亦有少挾虛熱作噦者,將何以為治?仲景主之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行氣清胃,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忌,佐以補中益氣溫胃之品,而胃氣足,胃陽生,浮熱不必留意也。」《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 清‧尤在涇(1729年):「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噦逆,橘皮、生薑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金匱要略心典》
  • 清‧徐靈胎(1759年):「產後胃虛膈熱,熱與虛搏,故升降失常,呃逆不止焉,人參扶元以補胃虛,生薑散逆以溫胃氣;竹茹清膈熱舒胃郁,陳皮利胃氣和中州;炙草緩中益胃,大棗和胃益脾也。水煎溫服,使胃氣內充,則膈熱自化而升降如度,呃逆之有不痊哉。」《女科指要》
  • 清‧楊栗山(1 784年):「胃火上衝,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呃逆嘔噦。竹茹、麥冬、枇杷葉皆能清金和胃,肺金清則肝本亦平矣。二陳降痰逆,赤苓降心火,生薑嘔家聖藥,久病虛贏,故以參、草、大棗扶其胃氣,而諸證自退也。一方用硫黃、乳香等份,灑煎嗅之,不論虛實寒熱皆效。」《傷寒瘟疫條辨》
  • 清‧陳修園(1 803年):「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亦由上焦陽氣不足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固受氣於中焦,而中焦亦稟受於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金匱要略淺注》
  • 日本‧丹波元簡(1 806年):「噦,說文,氣牾也,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雲:氣折也,王氏《準繩》雲:噦於月切,又乙劣切,乙劣之訛,遂為吃逆,亦猶俗呼團為突欒,角為葛洛,其故明矣,而《活人書》等,以噦為咳逆,如《金鑒》,仍襲其說,然樓氏《綱目》,王氏《準繩》,張氏《類經》,辨訂其非尤詳,今不繁引也……噦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橘皮竹茹湯病案】

    呃逆:袁某,女,24歲。1971年4月14日診。訴急行汗出較多,飲冷開水,即呃逆連聲,平素胃弱而飲食不多。宜益胃降逆,橘皮竹茹湯加味治之。橘皮9g,淡竹茹12g,黨參12g,炙甘草6g,生薑2片,大棗5枚,柿蒂6g,丁香4.5g。本方僅服1劑,呃即止。(何任.何任醫案.杭州:杭州出版社,1978)

    按語:本案素體胃弱,復由飲冷,寒邪阻遏中焦,胃氣上逆,而致呃逆。投橘皮竹茹湯加溫中降逆之丁香、柿蒂。方中竹茹雖然寒涼,但與大量溫性藥合用,足以監制其寒涼之性,而發揮其降逆止呃的作用,使其方具有溫胃散寒、降氣止呃之效。

【橘皮竹茹湯口訣方歌】

  •   橘皮竹茹湯人參,甘草大棗與生薑,脾胃氣虛夾熱噦,補虛和胃逆能降。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