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

【出自】《醫林改錯》

  1. 生黃芪(120克)
  2. 地龍(3克)
  3. 當歸尾(6克)
  4. 赤芍(5克)
  5. 川芎(3克)
  6. 桃仁(3克)
  7. 紅花(3克)

【補陽還五湯英文】

Yang-Supplementing and Five-Returning Decoction

【補陽還五湯功效】

  • 補氣,活血,通絡

【補陽還五湯方解】

補陽還五湯主治中風之後,經氣大虛脈絡瘀阻,氣虛不攝,經氣大虛→→經氣大虛就不能推動經脈中血液的運行→→造成脈絡的痺阻→→那就不能濡養肢體→→失去血液濡養就會痿廢不用→→所以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音騫澀。一般下肢比上肢痿廢、癱瘓更重一些。半身不遂的原因就是中風之後,經氣大虛,不能行血所造成的。

正如《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所言:「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氣虛血瘀,舌本失養,故語言謇澀;氣虛失於固攝,故口角流涎、小便頻數、遺尿失禁;而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氣虛血瘀之象。本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治當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

  • 本方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
  • 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
  •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共為佐藥。

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症向愈。

【補陽還五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氣虛血瘀證(中風後遺症)。

  • 半身不遂
  • 口眼喁斜
  • 語言謇澀
  • 口角流涎
  • 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
  • 或肢體麻木,或肢體疼痛,或肢體困重無力
  • 舌暗淡,苔白,脈虛弱或細澀

適用病人: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偏癱)、末稍經神炎、面神經麻痹、關節炎、多發性周圍神經炎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氣虛血瘀證者,治當補氣活血通絡。(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補陽還五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氣虛不運,血行郁滯所致。

  • 正氣虧虛,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為瘀,瘀阻脈絡,筋脈受損,則半身不遂,口眼喁斜
  • 瘀阻心脈,心竅不利,則語言謇澀
  • 氣虛不能同攝,則口角流涎,或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
  • 氣虛血瘀,脈絡失養,則肢體麻木,或肢體疼痛
  • 舌暗淡,苔白,脈虛弱或細澀,皆為氣虛血瘀之徵

【補陽還五湯配伍特點】

  • 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顧
  • 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

【補陽還五湯禁忌、使用注意】

  •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王氏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 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補陽還五湯條文】

原書主治 《醫林改錯》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補陽還五湯歷代醫家方論】

  • 清代—陸懋修:方以黃芪為君,當歸為臣,若例以古法當歸補血湯,黃芪五倍於當歸,則二錢之歸宜君以一兩之芪,若四兩之芪即當臣以八錢之歸。今則芪且二十倍于歸矣,大約欲以還五成之虧,有必需乎四兩之多者。」《世補齋醫書》
  • 清代—張錫純:「至清中葉王勳臣出,對於此證專以氣虛立論,謂人之元氣,全體原十分,有時損去五分,所余五分,雖不能充體,猶可支持全身。而氣虛者,經絡必虛,有時氣從經絡虛處透過,並於一邊,彼無氣之邊,即成偏枯。爰立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黃芪四兩,以峻補氣分,此即東垣主氣之說也。然王氏書中,未言脈象何如,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復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見,此固不可不慎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 岳美中:「補陽還五湯是王氏以補氣活血立論治病的代表方劑,方中選藥精,配伍當,動靜得宜,主次分明。主藥黃芪用以培補已損失之五成元氣,藥量達四至八兩,助藥歸、芍、芎、桃、紅、地龍輔黃芪流通血脈,化瘀行滯,每味僅在一至二錢之間,其總量為七錢半,是主藥的五至十分之一。適用於中風右半身不遂,神志清醒,右脈大於左脈,重取無力,舌苔右半邊尤白,舌質淡,動轉困難,屬於氣虛不運者。此方對左手不用者療效較差,黃芪用量不足一兩無效,而且原方服後還能有發熱反應,使用時應予注意。」《岳美中醫話集》
  • 高體三:「本方所治半身不遂證候,系由氣虛血瘀所致。半身不遂亦稱中風。肝主風又主藏血,喜暢達而行疏洩,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為血之帥。本證中風半身不遂,一屬中氣不足則邪氣中之,二屬肝血瘀滯經絡不暢,氣虛血瘀發為半身不遂。治宜補氣活血為法。氣虛屬脾,故方用黃芪120 9補中益氣為主;血瘀屬肝,除風先活血,故配伍當歸尾、川芎、桃仁、赤芍、紅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風,加入地龍活血而通經絡。共成補氣活血通絡之劑。」《湯頭歌訣新義》

【補陽還五湯口訣方歌】

  • 補陽還五用黃芪,桃紅芎赤歸地龍,氣虛絡瘀身不遂,活血通絡補氣重。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