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間穴

【三間穴位圖】

三間穴

【三間穴別名】

少谷《針灸甲乙經》。

【三間穴特定】

手陽明大腸經—輸穴

【三間穴位置】

微握拳,第2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三間穴取穴】

手微握,第食指本節凹陷處,按壓有痛感。

【三間穴解剖】

  • 肌肉:第1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
  • 血管:手背靜脈網,指掌側有固有動脈。
  • 神經:橈神經淺支。

【三間穴功效】

本穴稟手陽明燥金之精氣,具有木性。風主開洩,因此有疏通經絡,祛寒止痛的功用。

本穴有傳輸氣血物質的強大作用,因此,此處若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就會導致靜脈曲張,使得津液不能下達,從而引發便秘、痔瘡等病症。此穴對風火牙痛、眼瞼癢痛、嗜臥、咽喉腫痛、扁桃體炎、腸鳴下痢、手指及手背紅腫等,皆可發揮療效。

按摩方法

一隻手平放,稍稍側立,用另一隻手輕輕握住,大拇指彎曲.用指甲垂直掐按,穴位處有酸痛感。分別掐按左右兩手,每次各1~3分鐘。

【三間穴主治】

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眼痛,腸瀉,洞洩。

【三間穴字解

《說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說文解字》:「間,隙也。」

【三間穴穴解】

三間,三與二相比稍大。間,間隔、間原。三間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比二間穴稍高的空間層次。本穴物質為二間穴傳來的天部清氣,其性溫熱,上行至三間穴後所處的天部位置較二間穴為高,故名三間。

大腸經俞穴。俞,輸也。大腸經氣血由於有二間穴的散熱冷降,在本穴處基本上無氣血物質的升降變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作用,而為俞穴。

【三間穴氣血運行狀態】

穴內物質以橫行的風氣形式循大腸經傳向合谷穴

【三間穴穴性】

氣血物質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性溫熱。

大腸經俞穴。俞,輸也。大腸經氣血由於有二間穴的散熱冷降,在本穴處基本上無氣血物質的升降變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作用,而為俞穴。

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 。本穴中的氣血物質由於基本上無升降變化,而在二間穴不斷提供氣血物質的情況下,穴內的氣血物質只是儲大腸經向上部的合谷穴橫向移傳,表現出風木的橫向運動特徵,故其屬木。

【三間穴文獻】

  • 《備急千金要方》:三間、前谷,主目急痛。
  • 《醫宗金鑒》:主治牙齒疼痛,食物艱難,及偏風眼目諸疾。
  • 《針灸甲乙經》:寒熱,唇口乾,喘息,目急痛,善驚,三間主之……多臥,善唾,胸滿腸嗚,三間主之……齒齲痛,惡清,三間主之……喉痹,咽如梗,三間主之。
  • 《針灸大成》: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嗚洞洩,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吐舌,戾頸,善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 《席弘賦》: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

【三間穴針法灸法】

直刺三間穴0.3—0.5寸,局部有麻脹感,或向手背放散。可灸。

【三間穴配穴】

  • 三間穴配陽溪,治喉痹咽如梗。
  • 三間穴配前谷、睛明,治目急痛。
  • 三間穴配天樞、足三里,治腹滿腸鳴洞洩。

【三間穴現代研究】

  • 針剌治療落枕:毫針沿雙側三間穴向勞宮方向刺入0.8~1.2寸,進針後行逆向快頻捻轉,氣至病所後令患者活動頸部,留針3()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每日1次。[張益輝.針刺三間穴治療落枕.四川I中醫,1992,10(5):52]
  • 針刺治療肩周炎:取患側三間穴,毫針刺入0.5~1寸,得氣後平補平瀉,以病人能承受為度,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3次。留針過程中,令其活動肩部。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治療一般不超過3個療程,療程間隔1~2天。治療30例,總有效率96.7%。,[魏啓亮,等.針灸學報,1989,(1):31]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治療,所有治療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進行治療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