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卷四)

卷四

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內有腐腸之藥,重以萬念紛馳,百感憂勞,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而醫藥無瘥,冀挽之桑榆。古聖不作,醫法中乖,貴陰賤陽,反經背道,輕則飲藥而病加,重乃逢醫而人廢。金將軍且將玉碎,石學士未必瓦全,嘆豎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書窮燭滅,百慨俱集,作勞傷解。

勞傷解

中氣

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穀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

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鬱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泄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氣病則痞塞而不宣。四維之病,悉因於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道家謂之黃婆。嬰兒奼女之交,非媒不得,其義精矣。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故病不皆死,而藥不一生。蓋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十人之中,濕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

黃芽湯

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炙)、茯苓(二錢)、乾薑(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荒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

四維之病,另有專方,此四維之根本也。

陰陽

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回周。陰位於下,而下自左升,則為清陽,陽位於上,而上自右降,則為濁陰。清陽生髮於木火,則不至於下陷,濁陰收藏於金水,則不至於上逆。清氣之下陷者,陽噓於上也,濁氣之不逆者,陰吸於下也。濁氣不逆,則陽降而化陰,陽根下潛而不上飛,清氣不陷,則陰升而化陽,陰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環抱,是曰平人。而清氣之左升,賴乎陰中之陽生,陽生則浮動而親上,權在己土,濁陰之右降,賴乎陽中之陰生,陰生則沉靜而親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賴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於西而水藏於北,陽氣蟄封,此木火生長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則上熱而病陰虛。

人知其金水之虧,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陽體而含陰魄,旺則氣化而陰生。以氣統於肺而實化於胃,肺氣清降而產陰精,即胃土之右轉而變化者也。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湯

甘草(二錢,炙) 半夏(三錢,制) 麥冬(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研) 元參(三錢) 牡蠣(三錢,煆,研)

煎大半杯,溫服。

水為陰,而陰生於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斂,君相升泄,則心液消亡,而陰無生化之原。麥冬、芍藥,雙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攝肺胃之逆,元參清金而益水,牡蠣斂神而藏精。

若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參、黃耆,益氣生水,以培陰精之原。此補陰之法也。

陰虛

陽盛於上而生於下,水中之氣,是曰陽根。陽氣長養,爰生木火。陽性浮動,其根一生,則浮動而親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長。而木火之生長,全賴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於東而火長於南,純陽之位,陰氣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長之政,一陽淪陷,腎氣澌亡,則下寒而病陽虛。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陰體而抱陰魂,旺則血生而神化。以血藏於肝而實生於脾,肝血溫升,而化陽神,即脾土之左旋而變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長,不止徒溫腎氣也。

天魂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人參(三錢)、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火為陽而陽升於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溫氣頹敗,則陽無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於土濕,土濕之由原於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瀉濕,乾薑、附子,暖脾而溫腎,人參、桂枝,達木而扶陽。

若肝血虛弱,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以培陽神之原。以火清則神發,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純陽則仙,純陰則鬼。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病於陰虛者,千百之一,病於陽虛者,盡人皆是也。後世醫術乖訛,乃開滋陰之門,率以陽虛之人而投補陰之藥,禍流今古,甚可恨也。

陰脫

陽自右降,降於坎府,而化濁陰,則又含陽氣,是謂陽根。陽性溫和而升散,陰氣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陽以闢之也。其升散之權,全在於脾,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

二十難曰:脫陰者,目盲。目者,陽明所發,陽根於坎。坎水,陰也,而中抱陽氣,坎陽溫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溫氣之漸靈者。溫化而為熱,則魂化而為神。陽神發露,上開雙竅,而為兩目,目乃陽神之所出入而遊行也。陰脫者,陽根澌敗,精血失藏,魂神不能發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陰氣亡脫,定主死期不遠。名為脫陰,而實以陽根之敗,《素問》所謂目受血而能視者,亦是此理。後人不解經義,眼科書數千百部,悉以滋陰涼血,瀉火伐陽,敗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醫則盲。醫理玄奧,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無知造孽,以禍生靈,可恨極矣!

烏肝湯

甘草(二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附子(三錢,炮)、首烏(三錢,蒸)、芍藥(三錢)、桂枝(三錢)

煎大杯,溫服。

陽脫

陰自左升,升於離位而化清陽,則又含陰精,是謂陰根。陰性清肅而降斂,陽氣右降而不逆者,有此離陰以翕之也。其降斂之機,全在於胃,胃氣不降,則神氣飛騰而陽脫。

二十難曰:脫陽者,見鬼。仙為純陽,鬼為純陰,人居陰陽之半,仙鬼之交。陽脫則人將為鬼,同氣相感,是以見之。凡人之白晝見鬼者,是其陽氣亡脫,亦將續登鬼錄矣。

兔髓湯

甘草(二錢)、人參(三錢)、五味(一錢)、半夏(三錢)、龍骨(二錢,煅,研)、元參(三錢)、附子(三錢)、牡蠣(三錢,煅,研)

煎大半杯,溫服。

陽脫則白日見鬼,陰脫則清旦目盲。陰陽既脫,無方可醫,於其將脫之前,當見機而預防也。

精神

神胎於魂而發於心,而實根於坎陽,精孕於魄而藏於腎,而實根於離陰。陰根上抱,是以神發而不飛揚,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達,恃木火之生長而究賴太陰之升,陰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者也。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於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於下。蓋陽中有陰,則神清而善發,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

陰升陽降,權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鬱其生長,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則精秘而神安矣。

神驚

神發於心而交於腎,則神清而不搖。神不交精,是生驚悸,其原由於膽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則為君而降則為相,雖異體而殊名,實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賴乎胃土,胃氣右轉,陽隨土蟄,相火下根,是以膽壯而神謐。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則君火根深而不飛動,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虛浮驚怯,神宇不寧。緣君相同氣,臣敗而君危,故魂搖而神蕩也。陽神秘藏,則甘寢而善記,陽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於脾土之濕。足陽明化氣於燥金,性清降而收斂,金收而水藏之,故陽蟄於坎府。濕則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陽飛也。

火炎於上,腎水沉寒,陰凝氣結,久而彌堅,歷年增長,狀如懷子,是謂奔豚。奔豚者,腎肝之陰氣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鬱而生風,搖撼不已,則心下悸動。悸見臍下,則根本振搖,奔豚發矣。奔豚上騰,侮土陵心,發作欲死,最為劇證。數年之後,漸而火敗土崩,則人死矣。

大凡脾腎寒濕,無不有驚悸之證,驚悸不愈,必生奔豚積塊。此皆中氣虧損,陰盛陽虛之病也。庸工不解,以為心血不足,乃以歸脾、補心之方,清涼滋潤,助陰伐陽,百不一生,最可傷也。

少陽相火,其性甚烈,而驚悸之家,則陽敗而火熄,非少陽之旺也。其相火極旺,如小建中、炙甘草兩證。

乃少陽傷寒將傳陽明,故以芍藥、生地,瀉膽胃之燥熱。內傷中此證頗少也。

金鼎湯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龍骨(二錢)、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驚悸之證,土濕胃逆,相火不藏,應用茯苓去濕,半夏降胃,桂枝達肝,芍藥斂膽,龍骨、牡蠣,藏精聚神,以蟄陽根。陽降根深,則魂謐神安,驚悸不作矣。

其上熱者,倍芍藥以清膽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溫腎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結,少腹氣塊,堅硬澌寒,此陰邪已盛。緩用附子,當燥土去濕,調其脾胃,後以溫燥之藥熬膏貼之。詳具奔豚證中。

精遺

精藏於腎而交於心,則精溫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遺泄,其原由於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壬水主藏,陽歸地下者,壬水之蟄藏也。壬水非寒則不藏,陰陽之性,熱則發揚而寒則凝閉,自然之理。壬水蟄藏,陽秘於內,則癸水溫暖。溫氣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積溫成熱,是謂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溫也。木火生長,陽氣發達,陰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則陽泄而腎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氣下郁,則生疏泄。木以疏泄為性,愈鬱則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時欲發舒之故也。遇夜半陽生,木鬱欲動,則夢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蟄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鬱而生下熱,宗筋常舉,精液時流。庸工以為相火之旺,用知母、黃柏瀉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權在己土,木生於水而實長於土,土運則木達。以脾陽升布,寒去溫回,冰泮春生,百卉榮華故也。蓋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行則化癸水,己土東昇,則化乙木,南行則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實胃陰之右轉,木火之生長,即脾陽之左旋也。土濕陽衰,生氣不達,是以木陷而不升。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運,乃以清涼固澀之品,敗其脾陽而遏其生氣,病隨藥增,愈難挽矣。

玉池湯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龍骨(二錢)、牡蠣(三錢)、附子(三錢)、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溫服。

遺精之證,腎寒脾濕,木鬱風動,甘草、茯苓,培土瀉濕,桂枝、芍藥,疏木清風,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龍骨、牡蠣,藏精斂神。水土暖燥,木氣升達,風靜郁消,遺泄自止。

其濕旺木鬱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瀉脾濕而清肝熱,不可謬用清涼滋潤,敗其脾腎之陽。蓋腎精遺失,泄其陽根,久而溫氣亡脫,水愈寒而土愈濕。火土雙虧,中氣必敗,未有失精之家,陰虛而生燥熱者。其木鬱下熱,脾陽未虧,清其肝火,不至為害。若脾陽已虧,誤用清潤,則土敗而人亡矣。仲景《金匱》亡血失精之義,後人一絲不解也。

靈雪丹

甘草、薄荷、甘遂、朝腦、陽起石、紫蘇葉(各三錢)

共研,碗盛,紙餬口,細錐紙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邊寬餘半指,黑豆麵固。濟沙鍋底鋪粗沙,加水。坐碗沙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熱水。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許,研細,蟾酥少許,人乳浸化。蔥涕、官粉、煉蜜為丸,綠豆大,瓷瓶封收。津水研半丸,掌上塗玉塵頭。約一兩時,塵頂蘇麻,便是藥力透徹。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遺泄不止,勢在危急,先煉此藥,封之日落,研塗。一夜不走,腎精保固。徐用湯、丸。

氣血

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總化於中氣。胃陽右轉而化氣,氣降則精生,降化於陽也,脾陰左旋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生於陰也。精未結而魄先凝,故魄舍於肺,氣魄者,腎精之始基也,神未發而魂先見,故魂舍於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氣也。氣,陽也,而含陰魄,是以清涼而降斂。血,陰也,而吐陽魂,是以溫暖而升發。及其魂升而神化,則又降而為氣,魄降而精生,則又升而為血。蓋精血溫升,則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灑陳而化精血。精血神氣,實一物也,悉由於中氣之變化耳。

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而不守,水木下寒,則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補養神氣,則宜清涼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

氣秉辛金清涼之性、清則調暢,熱則鬱蒸,暢則沖虛,鬱則滯塞,滯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溫暖之性,溫則流行,寒則凝瘀,行則鮮明,瘀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故病下陷。氣滯之家,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半緣上中之虛熱,血瘀之人,紫黑成塊,杯碗傾泄,多因中下之虛寒。下寒則肺氣之降於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於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氣血致病之原也。

氣滯

肺主藏氣,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氣以清降為性,以心火右轉,則化肺氣,肺氣方化,而已胎陰魄,故其性清肅而降斂。實則順降,虛則逆升,降則沖虛,升則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氣斂之也。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則生上熱。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之原,則生於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氣滯之證,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蓋胃逆之由,全因土濕,土濕則中氣不運,是以陽明不降。但用清潤之藥,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下氣湯

甘草(二錢)、半夏(三錢)、五味(一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芍藥(二錢)、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滯在胸膈右肋者。

氣積

肺藏氣而性收斂,氣病則積聚而不散,而肝氣之積聚,較多於肺。肺氣積聚,則痞塞於心胸,肝氣積聚,則滯結於臍腹。

蓋氣在上焦則宜降,而既降於下,則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氣旺則氣升,生氣不足,故氣陷而下郁也。而肝氣之下郁,總由太陰之弱。以氣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於下陷者,恃肝木之善達,肝木之善達者,脾土之左旋也。

氣盛於肺胃而虛於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達郁湯

桂枝(三錢)、鱉甲(三錢,醋炙焦,研)、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積在臍腹左脅者。

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脅,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補之則愈悶,破之則愈結。蓋其本益虛,其標益實,破之其本更虛,補之其標更實,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於壅閉,行不至於削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

血瘀

肝主藏血,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溫升為性,緣腎水左旋,則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溫和而升散。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

蓋血中溫氣,化火之本,而溫氣之原,則根於坎中之陽。坎陽虛虧,不能生髮乙木,溫氣衰損,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膚枯槁,目眥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則在於脾,脾土滯陷,生氣遏抑,故肝無上達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陽衰陰旺,多生下寒。而溫氣抑鬱,火胎淪陷,往往變而為熱。然熱在於肝,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不可專用清潤。至於溫氣頹敗,下熱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慨論也。

血瘀之證,其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若木鬱而為熱,乃變溫而為清,而脾腎之藥,則純宜溫燥,無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故,全因水寒。腎寒脾濕,則中氣不運,是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若誤認陰虛,滋濕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湯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丹參(三錢)、桃仁(三錢,泡,去皮尖)、乾薑(三錢)、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血脫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則脫亡而不守。未脫之先,溫氣虛虧,凝瘀不流。瘀少則結積而不下,瘀多則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陽虛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蓋木性善達,水土寒濕,生氣不達,是以血瘀。木鬱風動,疏泄不斂,是以血脫,而肺血之脫亡,較多於肝。肝血下脫,則遺泄於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於口鼻。以血在下焦則宜升,而既升於上,則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收氣不足,故血湧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總由陽明之虛。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於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斂。肺金之收斂者,胃土之右轉也。

血盛於肝脾而虛於肺胃,其脫於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說於口鼻,或緣肺胃之熱。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之根。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隨藥殞,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衄血

肺竅一鼻,肺氣降斂,則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於胃土之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斂也。

肺主衛氣,其性收斂,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斂之。而衛氣之斂,由於肺降,降則收令行也。而肺氣之降,機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營血不斂,故病鼻衄。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者。至於並無上熱,而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而瀉火也。外感傷寒之衄,亦非關火盛。緣寒傷營血,營鬱而衛閉,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竅,以瀉積鬱。衛氣升發,故沖營血,而為衄證。衄則衛郁瀉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仙露湯

麥冬(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二錢)、半夏(三錢)、柏葉(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杏仁(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衄血之證,火泄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必並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誤以血證為陰虛,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若上熱非盛,而衄證時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乾薑、茯苓溫燥之藥。若大衄之後,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耆、薑、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吐血

血斂於肺而降於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臟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為主。

胃氣不降,原於土濕,土濕之由,原於寒水之旺。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土鬱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陽虛,中下濕寒之證。瘀血去後,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殞,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於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以血藏於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溫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泄,是以大失血後,寒慄而戰搖也。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濕寒。蓋君相之火,隨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胃逆火泄,升炎於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氾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於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以血去非多,則氣泄有限,雖亦中下寒濕,而一時不至困敗。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而唐後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靈雨湯

甘草(二錢)、人參(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柏葉(三錢)、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濕寒,凝瘀上湧,用人參、甘草,補中培土,茯苓、乾薑,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菀腐敗,勢必上湧。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濕去,復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白茅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茅根(三錢)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

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藥。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便血

血生於脾,藏於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濕,脾陷土鬱,風動而行疏泄之令,則後脫於大便。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後世以為腸風而用清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脫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白朮(三錢)、附子(三錢)、阿膠(三錢)、地黃(三錢)、黃芩(二錢)、桂枝(二錢)、灶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證,亦因水土寒濕,木鬱風動之故。仲景黃土湯,朮、甘、附子,培土溫寒,膠、地、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達木鬱,亦甚精密。

溺血

水寒土濕,脾陷木鬱,風動而行疏泄,穀道不收,則後泄於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於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鬱則愈欲泄,愈欲泄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於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寧波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鬱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梔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