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湯

黃土湯

【黃土湯】

【黃土湯出自】《金匱要略》

  1. 灶心黃土(今用赤石脂代替)(30克)
  2. 附子(9克)
  3. 白術(9克)
  4. 阿膠(9克)
  5. 生地黃(9克)
  6. 黃芩(9克)
  7. 甘草(9克)

【黃土湯英文】

Yellow Earth Decoction

【黃土湯服用方法】

  • 古代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 現代用法:先將灶心土水煎過濾取湯,再煎餘藥。阿膠烊化沖服

【黃土湯功效】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黃土湯方解】

本方證因脾陽不足,統攝無權所致。主要中焦虛寒,脾主統血,脾陽不足失去統攝之權,陽氣不能固攝陰血上,造成一種慢性的出血。陽氣虛衰不能固攝,加上出血造成又陰血不足。治宜溫陽止血為主,兼以健脾養血。

  • 方中灶心黃土(今用赤石脂代替),辛溫而澀,溫中暖脾止血,用以為君。
  • 陽虛生寒,以白術附子溫陽健脾,助君藥以復脾土統血之權,共為臣藥。
  • 然辛溫之白術附子易耗血動血,且出血者,陰血每亦虧耗,故以生地黃阿膠滋陰養血止血;與苦寒之黃芩合用,又能制約術、附過於溫燥之性;而生地阿膠白術附子則滋而不膩,避免了呆滯礙脾之弊,均為佐藥。
  • 甘草調藥和中為使。

諸藥合用,共呈寒熱並用,標本兼顧,剛柔相濟的配伍特點。此方為溫中健脾,養血止血之良劑,故吳瑭稱本方為「甘苦合用,剛柔互濟法」《溫病條辨》。

【黃土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 陽虛出血證(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

  • 便血,或崩漏,或月經過多,或吐血,血色紫暗
  • 面色萎黃
  • 四肢不溫
  • 體倦
  • 食少
  • 或心悸,或失眠
  • 舌淡
  • 脈細弱

適用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陽虛出血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黃土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陽虛弱,脈絡失固所致。

  • 陽虛不能固攝脈絡,血不得固而外溢,則便血,或崩漏,或月經過多,或吐血,血色紫暗
  • 陽虛不能溫養,則面色萎黃
  • 陽虛不能溫煦於外,則四肢不溫
  • 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體倦
  • 胃虛胃氣不降,則食少
  • 陽虛不能溫養於心,則心悸,失眠
  • 舌淡,苔薄,脈弱,皆為陽虛不固之徵

【黃土湯配伍特點】

  • 溫熱藥配寒涼藥,溫熱不動血,寒涼不凝血
  • 益氣藥配溫陽藥,以治陽虛不固

【黃土湯禁忌、使用注意】

凡熱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

【黃土湯條文】

原書主治《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者,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歷代醫家方論】

  • 代—趙以德:「若欲崇土以求類,莫如黃土,黃者,土之正色也;更以火燒之,火乃土之母,土得母燥而不濕,血就溫化,則所積者消,所溢者止。阿膠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類;地黃補血,取其象類;甘草、白術,養血、補胃、和中,取其味類;甘草緩附子之熱,使不僭上。是方之藥,不惟治遠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虛脈遲細者,增減用之。蓋胃之陽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諸經脈,散血積也;脾之陰不理者,非黃芩之苦不能堅其陰,以固其血之走也;黃芩又制黃土、附子之熱,不令其過,故以二藥為使。」《金匱方論衍義·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脈證並治第十六》
  • 清代—王子接:「 《金匱》雲: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明指脾絡受傷,日滲腸間,瘀積於下,故大便未行而血先下,主之以赤小豆利水散瘀,當歸和脾止血。若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明指肝經別絡之血,因脾虛陽陷生濕,血亦就濕而下行,主之以灶心黃土,溫燥而去寒濕;佐以生地、阿膠、黃芩,入肝以治血熱,白術、附子、甘草扶陽補脾以治本虛。近血內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故兼溫補。治出天淵,須明辨之。《絳雪園古方選注·內科·內科湯劑》
  • 代—鄭欽安:「黃土湯一方,乃先後並補之方也。夫先便後血,是脾陽之衰,補脾必先助火,故用附子以壯元陽而補脾陽;又以白術、甘草、黃土,專助脾中之氣:最妙在地黃、阿膠、黃芩,甘寒、苦寒以滋脾中之陰。水土合德,火土生成,不寒不燥,乃溫和之妙方,可使脾陰立復,而無漏血之虞,何憂此病之不除哉?」《醫理真傳·雜問》
  • 代—張秉成:「《金匱》治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夫下血一證,其源各自不同。《金匱》雖有遠血、近血之分,而總不出虛實兩途與寒熱之分而已。然熱者多實,寒者多虛,又為確切。凡人身之血,皆賴脾臟以為主持,方能統御一身,周行百脈。若脾土一虛,即失其統御之權.於是得熱則妄行,得寒則凝澀,皆可離經而下,血為之不守也。、此方因脾臟虛寒不能統血,其色或淡白,或瘀晦,隨便而下,故以黃土溫燥人脾,合白術、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災,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王者之師,貴有節制也。《成方便讀·理血之劑》
  • 清代—周岩:「本經乾姜主止血,《仁齋直指》雲: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者。竊謂血統於脾,有出中焦,營氣虛散之證,非溫中不可。《金匱》膠艾湯無干姜,而《千金方》有之。黃土湯雖無干姜,而灶中黃土其用與乾姜無二。乾姜溫中,自有止血之理,雖然不能無佐使之品也。大抵吐血而至不止,則在上者宜抑之;漏血而至不止,則在下者宜舉之。凡用柏葉、阿膠之類為佐使者,所以導血歸經;用黃芩、童便之類為佐使者,所以養陰和陽,非能抑之、能舉之也。獨柏葉湯之用馬通,有匪夷所思者。馬之氣最盛者,能使血隨汗出,而一身之物,非性寒即有毒,唯通溫而無毒,雖穢滓乎,固化氣、化血、行脈絡之余而性能下行者也。此佐於姜,以抑為止者也。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黑多由於熱,而虛寒之人,血出絡而凝,漸漸變紫變黑,亦未嘗無之,膠姜湯之姜,其為乾姜無疑。乃陳修園以此二味治是證,一再用之不差,後易於姜為生薑,並加阿膠、大棗,煎服立止,謂生薑散寒升氣,合陷者舉之之義,此與馬通一抑一舉,可為對待。然先服之乾姜未必無功,或如仲聖法以生、乾並用,當收效尤捷耳。」《本草思辨錄·乾姜》
  • 尤在涇:「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金匱要略心典》

【黃土湯口訣方歌】

  • 黃土湯中術附草,乾地黃芩與阿膠,陽虛出血諸般證,溫脾攝血有奇效。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