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

【肩髃穴位圖】

肩髃穴
肩髃穴

肩髃穴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肩髃穴別名】

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 中井骨—中,與外相對,指內部。井,地之孔隙。骨,腎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腎水相通。本穴物質為大腸經濁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處肩端兩骨間,有地部孔隙與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 尚骨—尚,超過、高尚之意。骨,腎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經水為高處的腎水。
  • 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於大腸經經脈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為對穴所處的位置的指示,無它意。

肩髃穴特定】

手陽明蹺脈之會。

手陽明蹺脈之會。蹺,蹺健也。本穴物質既有大腸經由此上行頭頸部的陽熱之氣又有地部之經水,表現出蹺脈物質陰陽相濟的特性,故為手陽明蹺脈之會。(陽蹺脈,即是保證人的陽氣充盛使人活動蹺健的血脈。古經書對陰陽蹺脈的記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線路和所主之病,陰蹺脈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脈為病陰緩而陽急。以經書所記蹺脈之病反推之,則蹺脈在不病之時為陰與陽不急亦不緩,陰陽二物同時共存,而本穴氣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腸經上輸頭頸部的陽氣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與骨部相通,經水有出處有來處,穴內物質陰陽相濟,故為手陽明蹺脈之會。)

肩髃穴位置】

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肩髃穴解剖】

  • 血管:旋肱後動、靜脈。
  • 神經: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肩髃穴功效】

疏風散熱,通絡散結。

肩髃穴主治】

  • 風邪入絡之肩背上肢痛、肩臂不能上舉、中風、半身不遂諸病症。
  • 風熱蘊結肌膚之風疹、癮疹諸病症。
  • 氣滯痰凝之瘰癧。

肩髃穴針法灸法】

直刺或針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或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有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肩髃穴注意事項】

注意:行針時禁忌活動肩部,否則易發生彎針,甚至折針的現象,故有「已針不可搖,恐傷針」之說。可灸。

肩髃穴配穴】

  • 配肩髎、曲池、合谷、環跳、足三里、懸鐘,針刺平補平瀉法,疏經通絡止痛,治療風寒濕痹阻之關節疼痛,氣血瘀滯之半身不遂等。
  • 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針刺瀉法,祛風通絡,治療風痰阻絡之上肢麻木、上肢不遂、疼痛等。
  • 配天宗、肩髎、曲池、條口透承山,針刺瀉法,舒筋利節,治療經脈痹阻之肩臂痛、上舉不利,肘臂疼痛等。
  • 配曲池、支溝、肘尖、三間、章門,針刺瀉法,清熱散風、軟堅散結,治療風熱瘰癧。
  • 配陽溪、大椎、曲池、三陰交,針刺瀉法,疏散風熱、和營止癢,治療風熱癮疹、風疹等。

肩髃穴字解

《廣韻》:「肩,項下。」《說文解字》:「儒,肩前也。」

肩髃穴穴解】

者,《類經·十二經脈》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的髃骨處,即肩角、肩頭。前面滋養上臂肌肉的臂臑穴,此處則是肩頭之髃骨處,與肺經的天府、雲門穴相對,肺之天氣化為精微,運行於手大腸經,在陽明燥金的轉化下,化為精微物質,行於形骸肩關節處,發於肩髃穴,經云:「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脾主肌肉,心藏神,其前的臂臑穴是肌肉豐厚之處,脾氣所注;本穴位於肩關節處,是心神所注。

肩髃穴氣血運行狀態】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量較少。循大腸經地部流向巨骨穴。

肩髃穴穴性】

本穴屬手陽明大腸經腧穴,運氣為燥金,五行屬金,六氣為燥。肩髃為手陽明經、陽蹺的交會穴,是神氣灌注關節,滋養肌肉;陽蹺主動,肩髑穴處於肩關節部位,主關節活動。又肩髃穴居天位,可宣發皮下邪氣郁滯,並行氣通經。所以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癮疹,瘰癧等病症。

肩髃穴文獻】

  • 《針灸甲乙經》:肩中熱,指臂痛。
  • 《備急千金要方》:肩貞、關衝、肩髑主肩中熱,頭不可以顧。
  • 《千金翼方》:肩髑主偏風半身不隨,熱風,頭風,刺風,手不上頭,捉物不得,輓弓不開,臂冷酸痛無力。
  • 《太平聖惠方》:主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疹風,胸俯仰風,刺風,風虛,手不得向頭,捉物不得。輓弓不開,臂細無力酸疼,臂冷而緩。
  • 《西方子明堂灸經》:主療偏風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臂細無力,筋骨酸疼,肩中熱,頭不可以顧。
  • 《扁鶴神應針灸玉龍經》: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背攣急,筋骨酸痛,風熱癮疹。
  • 《普濟方》:《銅人經》雲……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隱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輓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酸疼,主胸倪仰刺風,風虛,手不得上頭,臂冷而緩。《西方子》雲:療肩中熱,頭不可以顧。
  • 《古今醫統大全》: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手足不遂,肩臂痛手不能向頭上,勞氣洩精,憔悴,傷寒作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 《針灸聚英》: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癮,風癆,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洩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 《針方六集》:主中風,肩臂痛,風瘓不隨,半身不遂,肩中熱,頭不可回顧,手不可及頭,攣急,癮疹,癭氣。
  • 《類經圖翼》: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肩臂筋骨酸痛不能上頭,傷寒作熱不已,勞氣洩精,憔悴,四肢熱,諸癭氣,癮癧。
  • 《醫學入門》:主偏風不遂,手臂攣急,臂細無力,筋骨酸疼,肩中熱,頭不可顧,凡一切風熱癮疹。又:主癱瘓,肩腫,手攣。
  • 《循經考穴編》:主諸風癱瘓,手不能向頭,頭不得回顧,若肩膊腫疼,瀉之,冷風痛痹,先補後瀉。唐魯州刺史庫狄嵌風痹不能輓弓,甄權為刺肩髑,進針即射。
  • 《針灸逢源》:治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 《經穴解》:肩髑之本病,中風,手足不逆,偏風,風瘓風癆,風病半身不遂,熱病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能向頭,攣急,諸癭氣。肩髑之肺病:風熱癭疹,顏色枯焦,四肢熱,傷寒熱不已。肩髑之腎病:氣勞洩精。
  • 《針灸指南》: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肩臂疼痛,手不能舉,攣急,風熱癮疹。
  • 《高等針灸學講義》:主治半身不遂,動脈硬化症。血壓亢進,後頭部及肩胛部痙攣,上膊神經痛。
  • 《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主治癘節風疼,兩足疼,胭串疼,咳嗽,腰疼,肩臂四肢疼,濕毒濕毒,氣部,肝氣傳經,中風半身不遂,喑不能語,瘓風,骨節筋攣,癮疹不出,腰色枯焦,勞氣洩精,肢麻,腰強疼,胯墜,咳嗽,失音短氣,氣癭,瘰癧,牙疼,頭痛。此穴有升陽散火之功,清氣宣痰,舒經和絡而開胸。室女婦人,經血不通,氣血滯,脅肋連背串痛,肝氣纏胃不解,麻木,慢性中風,上部一切諸症,十二經穴配合皆收功。
  • 《針灸學簡編》:系手陽明大腸經與陽蹺脈之會穴。又: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攣急,臂細無力,筋骨酸痛,肩、背、臂腫痛,手不能向頭,頭不得回顧,風熱,癮疹,甲狀腺腫等。又:疏風活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
  • 《針灸集錦》(修訂本)(鄭魁山):理氣化痰,舒筋利節。
  • 《常用腧穴臨床發揮》(李世珍):用補法,壯筋補虛、強健關節;用瀉法,舒筋活絡、驅邪散滯;配透天涼,消散郁熱。
  • 《針灸腧穴學》(楊甲三):通經,活絡,理氣,散結。
  • 《臨床針灸學》(徐笨人):通經活絡,利節止痛。
  • 《針灸腧穴手冊》(楊子雨):通經絡,利關節,散瘀結。
  • 《針灸探微》(謝文志):活血散風,通利關節。
  • 《中醫針灸通釋·經脈腧穴學》(康鎖彬):通經活絡,理氣散結。
  • 《針灸腧穴療法》(李平華):祛風濕,利關節。
  • 《腧穴臨床應用集萃》(馬惠芳):通利關節,疏散風熱。
  • 《新編實用腧穴學》(王玉興):舒筋活絡,清熱散結。
  • 《中醫針灸經穴集成》(劉冠軍):祛風熱,通經絡,利關節。
  • 《新編簡明針灸學》(閆樂法):通經活絡,散結止痛。
  • 《腧穴學講義》(於致順):祛風濕,利關節。
  • 《石學敏針灸學》(石學敏):疏經絡,祛風濕,利關節,調氣血。
  • 《臨床常用百穴精解》(王雲凱):平補平瀉法,疏風通絡,通利關節。補法:養血柔筋。瀉法:通經活絡,理氣散結。
  • 《中華針灸學》:主治中風手足不遂,偏風,風瘓,風癭,肩中熱……肩臂疼痛無力,手不能舉,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洩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癭病。
  • 《珍珠囊穴性賦》(張秀玉):肩髑止痛最治肩臂痹痛。
  • 《新針灸學》:主治偏癱,血壓亢進,枕部和肩胛部諸肌痙攣,臂神經痛。
  • 《新編針灸學》:對上臂神經痛及肩關節炎有效。
  • 《中國針灸學》:主治半身不遂(中風,偏風),頭部及肩胛部諸肌之痙攣(手臂攣痹,不能仰頭),肱神經痛(肩臂筋骨酸痛),肩胛關節炎(肩端紅腫痛),三角肌風濕等。
  • 《針灸學》:主治肩臂痛,半身不遂,癮疹。
  • 《素問·水熱穴論》:雲門、髑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 《備急千金要方》: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卒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隨,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閉目,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曲差、上關、下關、頰車、廉泉、囟會、百會、本神、天柱、陶道、風門、心輸、肝輸、腎輸、膀胱輸、曲池、肩髑、支溝、合谷、間使、陽陵泉、陽輔、崑崙。又:防風湯主偏風,甄權處療安平公方……服一劑覺好,更進一劑即一度針,九劑九針即瘥,灸亦得。針風池一穴,肩髑一穴,曲池一穴,支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七穴即瘥。再: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灸百會,次灸本神,次灸承漿,次灸風府,次灸肩偶,次灸心輸,次灸手五里,次灸手髓fL,次灸手少陽,次灸足五里,次灸足髓孔,次灸足陽明各五百壯。
  • 《千金翼方》:偏風,半身不遂:肩髑、曲池、列缺。又:灸猥退風半身不隨法,先灸天窗,次大門,次承漿,次風池,次曲池,次足髓孔,次手陽明,次腳五冊次腳髓孔。次足陽明若有手足患不隨,灸百會,次本神,次肩髑,次心俞,次手少陽,次足外踝下容爪。再:凡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背痛,手不得上頭,灸肩髑百壯。
  • 《太平聖惠方》: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針。還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發偏風不隨,可至一(二)百。若更多灸,然手臂細。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胗,手臂攣急,捉物不得,輓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酸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刺即洩肩臂熱氣。唐庫狄欽若患風痹,手臂不得伸,引諸醫莫能愈。甄權針肩髑二穴,令將弓箭向垛射之如故。
  • 《針經摘英集》:治臂膊疼痛不可忍,刺足少陽經肩井穴,刺手陽明肩髑穴,次曲池穴,得氣先瀉後補之。灸亦大良,可灸二壯。又:治傷寒四肢熱不已,瀉手太陰經雲門二穴,次針手陽明經肩髑二穴,次太陽經委中二穴,次督脈腰俞一穴……
  • 《扁鶴神應針灸玉龍經》:肩髑針二寸半。若手背紅腫痛,瀉之;寒濕麻木,補之。
  • 《癰疽神妙灸經》:乳癰之發,其證不一,有發正於乳上日乳氣,乳左日侵囊,乳右日乳疽,乳下日乳岩,當乳頭所發乳毒,俱當灸肩髑二十七壯。
  •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手臂攣痹取肩髑。
  • 《針灸大成》:肩痹痛,肩髑、天井、曲池、陽谷、關衝。
  • 《百症賦》:兼陽溪能消癮風之熱極。又: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一日:足少陽、陽蹺之會。又:諸癭氣瘰癧。再:此穴若灸偏風不遂,自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可過多,恐致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多灸不畏細也。
  • 《玉龍歌》: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爭氣血狂,若向肩髑明補瀉,管君多灸自安康。
  • 《勝玉歌》:兩手酸痛難執物,曲池、合谷共肩髑。
  • 《類經圖翼》:昔有病風痹,臂痛無力,不能輓弓,甄權於此進針即可射。此穴若灸偏風不遂,自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可過多,恐致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多灸,不畏細也。然灸不如刺。忌酒肉五辛漿水。此穴主瀉四肢之熱……
  • 《經穴解》: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洩肩臂熱氣。
  • 《採艾編翼》:肩髑,臂痛舉臂取。
  • 《大乙神針附方》:肩髑穴…,,凡臂酸痛,不能捉物,針兩穴。
  • 《針灸易學》: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能輓弓,甄權針肩髑,針進可射。
  • 《經穴圖考》:灸癭氣,左右相當,男左十八,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左十七壯,再三以瘥止。
  • 《針灸學簡編》:配天宗、肩髂治肩關節周圍炎。配曲池、外關、合谷治上肢麻痹。
  • 《中華針灸學》:此穴為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陽蹺脈三脈之會。一日:足少陽膽經、陽蹺脈之會。

肩髃穴現代研究】

  •     (1)馮春燕等取雙側肩髑刺絡拔罐治療蕁麻疹患者30例,其中風邪型加肺俞,胃熱型加胃俞,1個療程治癒20例,2個療程治癒9例,3個療程治癒1例,2個月後隨訪,未見復發[馮春燕,沈建國,肩髑穴刺絡拔罐治療頑固性蕁麻疹30例,上海針灸,2010,29( 10):628]。
  •     (2)陳耀南灸中脘、肩髑,配合針刺外關、曲池、風市、陽陵泉治療衝任失調、肝郁血熱型蕁麻疹;灸中脘、肩髑,配合針刺合谷、通谷、中脘、足三里治療脾虛胃弱、寒濕阻滯型蕁麻疹,臨床療效佳[陳耀南.灸中脘肩髑穴治療蕁麻疹.中醫雜誌,1991,10:23]。
  •     (3)李永富針刺肩髑透極泉、肩內陵透肩外陵、阿是穴為主治療肩周炎患者500例,其中風邪盛者取血海、膈俞,濕邪盛者取足三里、商丘,寒邪盛者取腎俞、關元;以手少陽經病痛為主者取中渚、陵下穴,以手太陽經病痛為主者取後溪、第四頸夾脊穴,以手陽明經病痛為主者取三間、條口透承山,以手太陰經病痛為主者取太淵、陰陵泉,以手厥陰經病痛為主者取大陵、曲泉,以手少陰經病痛為主者取神門、陰谷。痊癒250例,顯效200例,好轉4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8%[李永富.針灸審因辨經治療肩關節周圍炎500例.陝西中醫,2003,24( 11):1032]。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治療,所有治療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進行治療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