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

溫膽湯

【溫膽湯藥材組方】

【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 半夏(60克)
  2. 竹茹(60克)
  3. 陳皮(90克)
  4. 枳實(60克)
  5. 生薑(5片)
  6. 茯苓(45克)
  7. 大棗(1枚)
  8. 甘草(30克)

【溫膽湯英文】

Gallbladder-Warming Decoction

【溫膽湯服用方法】

  • 古代用法: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 (12g),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 現代用法:加生薑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溫膽湯功效】

  • 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溫膽湯方解】

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洩,氣郁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

膽為清淨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 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
  • 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陳皮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
  • 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且生薑兼制半夏毒性。
  • 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薑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諸症自愈。    

 

【溫膽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

  • 膽怯易驚
  • 虛煩不寧
  • 失眠多夢
  • 嘔吐呃逆
  • 或癲癇
  • 苔膩
  • 脈滑

適用病人: 慢性腸胃炎、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神經衰弱、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溫膽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膽胃不和,痰熱內擾所致。

  • 膽主決斷,痰熱擾於膽,導致膽氣不能主司決斷,則膽怯易驚
  • 痰熱擾心,則心煩不寧
  • 痰熱擾膽,膽氣不能和調於心,則失眠多夢
  • 痰濕蘊胃,胃氣不降,則嘔吐呃逆
  • 痰阻心竅,則癲癇
  • 苔膩,脈滑,皆為寒痰阻中,痰熱擾膽之徵

【溫膽湯禁忌、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用本方。

【溫膽湯原書】

溫膽湯最早見於《外台秘要》卷17引《集驗方》,方中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全方藥性以溫為主。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所載3首同名溫膽湯中有兩方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驗方》原方基礎上加茯苓一兩半、大棗一枚,生薑減為五片,全方藥性即由偏溫而歸於平和,其主治在「虛煩證治」仍沿襲《外台秘要》之治,在「驚悸證治」項下則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郁生誕」變生的諸證,但仍沿襲溫膽湯。後世醫家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化裁,如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卷上);去姜、棗,易枳實、茯苓為枳殼、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功用方向亦隨之轉為以清膽和胃為主。

【溫膽湯條文】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9:「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0:「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溫膽湯歷代醫家方論】

  • 《備急乾金要方》論述:「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蹙不能起,僵僕,目黃失精,名日膽虛寒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
  • 《醫方集解》論述:「此足少陽、陽明藥也。橘半生薑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枳實破滯,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也。經又日:胃不和則臥不安。又日:陽氣滿不得入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故內經用治不眠,二陳非特溫膽,亦以和胃也。」
  • 《成方便讀》記載:「夫人之六腑,皆瀉而不藏,唯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寄附於肝,又與肝相為表裡,肝藏魂,夜臥則魂歸於肝。膽有邪,豈有不波及肝哉,且膽為肝木,其象應春,今膽虛則不能遂其生長髮陳之令,於是土不能得木而達也,土不達則痰涎易生。痰為百病之母,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故有驚悸之狀。此方純以二陳、竹茹、枳實、生薑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中並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為肝木,常欲得其春氣溫和之意耳。」
  • 《集驗方》記載: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法。
  • 《醫方考》論述:「竹茹之清,所以去熱;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實所以破實;陳皮所以消滯;生薑所以平嘔;甘草所以緩逆。」

【溫膽湯病案】

案例1

鄒某,女,成年,1971年1月6日初診,病人晚間入睡困難,周身乏力,痰涎湧盛,舌淡苔滑,寸脈較弱。此氣虛痰滯之候,用溫膽湯加參術治之。泡參99,白術99,茯苓99,陳皮69,法半夏99,竹茹129,枳實99,甘草39。4劑。服上方2劑後,即能安眠。服4劑後,諸症盡減。[成都中醫學院.李斯熾醫案(第一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按語:舌淡脈弱,周身乏力,是氣虛之象;氣虛則陽不化水,聚濃成痰,故痰多苔滑;氣虛導致脾失健運,胃中不和,睡眠不安;而痰滯亦可擾亂心神,導致失眠。綜上本案乃氣虛復加痰滯所致,故用溫膽湯加泡參、白術,使氣足痰消,而睡眠得安。

案例2

患者,男,56歲。2006年8月19日初診。

    患者近半年來經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夢易醒,近日來發展為徹夜不寐,晨起頭暈耳鳴,肢倦乏力,竟至難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藥歸脾湯、補心丹等皆不見效,又服西藥甲丙氨酯、艾司唑侖等亦未見效。診其舌質淡,舌苔白膩且厚,脈無力而滑,寸部微弱。治以化痰和胃安神。

    溫膽湯加味: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2g,枳實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棗仁12g,甘草5g,大棗2枚。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患者服藥1劑後即能入睡2小時,服完3劑後,每晚能安睡3小時左右,後又照此方稍事加減,煎服10劑,睡眠增至每晚6小時左右,精神漸佳,諸症皆愈。

    按語:本證因其寸脈微弱,全身乏力,前醫多以虛證而治,投以歸脾湯、補心丹等均不見效。細思之,氣虛則陽不化水,脾失健運,從而聚液成痰,而痰濁中阻則可擾亂心神,導致不寐。《內經》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故用溫膽湯加酸棗仁、茯神逐痰和胃,寧心安神而取捷效。

案例3

患者,男,1 1歲。2006年3月5日初診。患者3年前與一男孩打架,而後突然發病,尖叫一聲跌倒在地,四肢抽搐,項強,頭後仰,面唇青紫,小便自遺並咬破口唇,發作約4分鐘始醒。此後每月發作1~2次,經腦電圖檢查診斷為癲癇。患者平素身體健康,面色紅潤,大便略乾,小便赤,喜食涼物。舌質紅絳,舌苔白膩,表面微黃,脈弦滑。治以理氣化痰。

    溫膽湯加味:半夏8g,陳皮6g,茯苓8g,枳實8g,竹茹8g,甘草5g,生薑3片,大棗l枚。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煎服4劑後,又加入酸棗仁10g,石菖蒲5g,連服18劑。服後觀察3個月未發作。

    2008年10月隨訪,訴癲癇未再發作,且學習成績良好。

    按語:此證由於患者平素嗜食生冷,傷及脾陽,脾虛生痰,痰聚而阻滯氣機,因打架發怒,使氣機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郁怒引動痰火上升,所謂「火動痰升」,痰蒙清竅而致癲癇發作。言其氣者,病必咎之於肝膽,言其痰者,病必咎之於脾胃。《醫學心悟》雲「脾為生痰之源」,以溫膽湯清膽和胃,理氣化痰,故癲癇可愈。

【溫膽湯口訣方歌】

  • 溫膽二陳竹茹實,痰熱擾膽膽易驚,寒痰擾胃胃氣逆:溫胃降逆膽宜清。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