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

【白虎湯】

【出自】《傷寒論》

  1. 石膏(50克)
  2. 知母(18克)
  3. 甘草(6克)
  4. 粳米(9克)

【白虎湯英文】

White Tiger Decoction

【白虎湯服用方法】

  •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本湯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約10分鐘,然後加冷水,使湯不燙後,將餘藥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則湯成。第一煎煮取約200ml,再加冷水煮取約200m將兩煎的藥汁混合後平分為2杯,每次服1杯,1日服2次,必要時也可服3次,甚或晝夜服4次(2劑)

【白虎湯功效】

  • 清熱生津

【白虎湯方解】

方中知母清陽明胃熱,除煩生津止渴;熱盛內外,以石膏清瀉盛熱,養陰生津,共為君藥。熱傷氣,以粳米補中益氣,生津養胃,並製約知母石膏性寒傷胃氣,為臣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藥性,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清瀉盛熱,生津止渴之效。

【白虎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陽明熱盛證(陽明氣分熱盛證)。

  • 壯熱面赤
  • *心煩
  • *口渴
  • *汗出
  • 惡熱
  • 舌紅
  • 苔薄黃
  • 脈洪大有力

適用病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糖尿病、中暑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陽明熱盛證者看,治當清瀉盛熱,生津止渴。(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白虎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陽明熱盛,充斥內外所致。

  • 陽明熱盛於外,則壯熱,惡熱
  • 陽明盛熱上斥於面,則面赤
  • 邪熱迫津外洩,則汗自出
  • 陽明盛熱,灼損陰津,則煩渴引飲
  • 舌紅,苔薄黃,脈洪大有力,皆為陽明熱盛之徵

【白虎湯配伍特點】

辛甘大寒、苦寒質潤的清熱藥配甘平益氣養胃藥,清瀉不傷胃,益氣不戀邪。

【白虎湯教授分析】

臨床上黃煌教授常將白虎湯用於以下疾病。第一是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白虎湯中石膏為重要之品,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鈣,鈣離子可增強血管的緻密性,也是凝血因子之一。白虎湯治療血液病是否與此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第二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本病表現為消瘦,情緒激動,煩躁不安,怕熱多汗,多飲多食易飢等神經興奮與高代謝狀態。這些表現與陽明熱證很相似,因此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 第三,本方治療糖尿病。這已不是什麼新鮮經驗,但傳統的觀念多用白虎加人參湯,黃煌教授多將本方與增液湯合用。以白虎湯治糖尿病,要抓住“乾”這個特點。 “乾”包括口乾渴、舌面乾燥乏津,大便乾結如栗,皮膚乾枯。其人多形瘦面白,易汗出,無浮腫及油膩之象。脈滑數也是重要參考。

【白虎湯禁忌、使用注意】

  • 白虎四禁”以告誡後人不可誤用之,云:“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脾胃虛弱者慎用本方

【白虎湯主證條文】

《傷寒論》

  1. “傷寒脈浮滑者,必裡有熱,表有邪,白虎湯主之。”(按:《傷寒論》原文“表有熱,裡有寒”為傳抄之誤,今改正之,“寒”字亦改為“邪”字。)
  2. “傷寒,脈浮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3.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遺尿譫語,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溫病條辨》也有白虎湯證3條,亦錄之供臨床時參考。

  1. “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2. “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
  3. “手太陰暑溫,或已發汗,或未發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者,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口訣方歌】

  •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熱生津止渴煩,氣分熱盛四大證,益氣生津人參添。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