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

二陳湯

【二陳湯】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 半夏(15克)
  2. 橘紅(15克)(不少醫生以陳皮代替)
  3. 生薑(7片)
  4. 茯苓(9克)
  5. 烏梅(1個)
  6. 甘草(5克)

【二陳湯英文】

Two Matured Substances Decoction

【二陳湯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二陳湯方解】

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濕聚成痰以後,它要隨氣而升降,因此痰阻滯氣機,“肺為貯痰之器”,又影響到肺氣的肅降,就會咳嗽。

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阻於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燥痰化痰的力量很強,同時又能和胃降逆,針對了痰濁之氣上逆、針對了濕痰,理氣化濕有助於消痰,理氣又體現了“治痰要先治氣,氣順痰自消”,為君藥。
  • 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
  • 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於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薑,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生薑又能溫胃散水,有助於燥濕;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
  • 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二陳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濕痰證。

  • 咳嗽
  • 痰多色白,易於咯出
  • 胸膈痞悶
  • 惡心嘔吐
  • 肢體倦怠
  • 或頭眩
  • 心悸
  • 舌淡,苔白膩或厚
  • 脈滑

適用病人: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濕痰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二陳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痰濕阻滯,氣機不利所致。

  • 痰濕蘊肺,肺氣上逆,則咳嗽,痰多色白,易於咯出
  • 痰濕壅遏胸中氣機,則胸膈痞悶
  • 痰濕阻遏胃氣,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
  • 痰濕阻滯經氣,則肢體倦怠
  • 痰濕上蒙清陽,則頭眩
  • 痰濕凌心,則心悸
  • 舌淡,苔白膩,脈滑,皆為痰濕內蘊之徵

【二陳湯配伍特點】

  • 治痰和治氣相結合,體現在半夏、陳皮相配。祛痰藥和理氣藥相結合。這是治療痰證的一些通則。
  • 考慮祛痰和健脾相結合,針對“脾為生痰之源”,標本兼顧。

【二陳湯禁忌、使用注意】

  •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 痰熱內盛者慎用本方
  • 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二陳湯條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4:「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二陳湯歷代醫家方論】

  • 李中梓:「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同致調和之力。」《古今名醫方論》
  • 汪昂:「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醫方集解》
  • 吳儀洛:「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成方切用》
  • 謝觀:「此方以半夏和胃,陳皮理氣,茯苓佐半夏以燥濕,甘草佐陳皮調和之,烏梅收津,生薑豁痰,上下左右,無所不宜,洵理脾胃、治濕痰之妙劑。然只能治實痰之標,不能治虛痰之本。吐血、消渴、妊娠忌用。」《中國醫學大辭典》

【二陳湯口訣方歌】

   二陳橘半茯苓草,生薑烏梅不可少,

    治心治肺又治胃,隨證加減記心牢,

    風加南星白附子,熱加芩連寒桂姜,

    氣和四七郁香附,重視變化效最好。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