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

【出自】 《傷寒論》

  1. 大黃 (12克) 酒洗
  2. 枳實 (9克) 炙
  3. 厚朴 (6克) 去皮,炙

【小承氣湯服用方法】

  • 大黃酒洗,四兩 (12g);厚朴去皮,炙,二兩 (6g);枳實炙,三枚大者 (9g)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此為古法)

【小承氣湯功效】

  • 通腑泄熱,行氣除滿

【小承氣湯方解】

本方治陽明腑實證,能瀉熱通便,除滿消痞。

  • 方中大黃苦寒攻下,蕩滌腸腑。
  • 厚朴苦辛而溫,行氣除滿。
  • 枳實苦而微寒,理氣消痞。
  • 合則通腑導滯,行氣除滿。

【小承氣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陽明腑實證

  • *腹大滿不通
  • *大便硬
  • *譫語
  • *發潮熱
  • 下利
  • 舌苔黄厚
  • 脈滑而疾

適用病人:急慢性胃炎、胃切除術後排空延遲症、急性闌尾炎膽囊炎、慢性肝炎、腸梗阻輕症、急性肺炎、肺心病急性發作慢性腎炎、手術後腸麻痺、細菌性痢疾、高脂血症等符合陽明腑實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小承氣湯病機分析】

  • 陽明病裡熱熾盛,迫津外洩則多汗
  • 汗多,津液耗傷,腸中乾燥,因而化燥成實, 則大便乾硬難解
  • 大便不通,腑氣壅滯,濁熱上擾心神則發譫語

【小承氣湯禁忌、使用注意】

  • 藥力峻猛,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
  • 孕婦忌用或慎用
  • 舌苔薄白,提示腸道內無積滯,大黃要慎用。
  • 煎法要點: 本方三味同煎,不分先後,有別於大承氣湯,煎藥順序有先後。

【小承氣湯與大承氣湯的分别】

  1. 厚朴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厚朴,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
  2. 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洩下也,因名曰;味少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故名曰
  3. 小承氣湯芒硝大黃不後下,厚朴枳實用量減輕,故瀉下力量較緩。大承氣湯,生用大黃芒硝瀉下力量則較強 。
  4. 小承氣湯的譫語由大便硬所致,治當通下,然未見潮熱,腹痛等症,知其燥結程度尚不太甚,不宜峻攻的大承氣湯,只需小承氣湯瀉熱行氣通便即可。

【小承氣湯與大承氣湯的煎法不同】

  1. 大承氣湯煎藥有先後次序,為求加强瀉下,先煮枳實厚朴,後下大黃芒硝溶服。 後下大黃芒硝溶服, 能加强瀉下作用,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 大黃繼通地道,再用 枳實厚朴除其痞滿,緩於製劑者,正以急於攻下也。
  2. 小承氣湯三物一起煎不分先後次序,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遠於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利。

【小承氣湯經典全條文】

  1.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 (208)
  2.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09)
  3.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复服。 (213)
  4.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4)
  5.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250)
  6.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1)
  7.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4)
  8.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9.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小承氣湯口訣方歌】

  • 小承氣湯酒洗軍,佐以枳實達幽門,火腑非苦難通下,川朴加之合奏功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