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脾湯

溫脾湯
溫脾湯

【溫脾湯】

【出自】《備急千金要方》

  1. 附子 (6克)
  2. 大黃 (15克)
  3. 芒硝 (6克)
  4. 乾薑 (9克)
  5. 當歸 (9克)
  6. 人參 (6克)
  7. 甘草 (6克)

【溫脾湯英文】

Spleen-Warming Decoction

【溫脾湯服用方法】

  • 上藥水煎服 (此為現代法)
  • 上五味,吹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後下大黄(此為古法)

【溫脾湯功效】

  • 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溫脾湯方解】

本方主治病證由脾陽不足,寒積中阻所致。寒實冷積阻於腸間,陽氣失運,則便秘,腹痛繞臍不止加上病人本身脾陽不足,不能布達四肢,則手足寒冷,脈沉弦。這時單用攻下泄大便的藥會使陽氣更傷,純用溫補則寒積難,因此攻積溫補脾陽並用,有寓溫補中帶功下泄大便的配伍特點,是溫下劑的代表方劑。

  • 方中附子溫壯陽氣,驅散陰寒
  • 大黃既能通下,又能製約溫熱藥傷陰,大黃附子共為君藥
  • 芒硝來增強 大黃的功下力量。
  • 寒氣內盛以乾薑附子溫陽散寒
  • 陽氣虛弱,以人參當歸溫補結合治裡寒證,益氣化陽。
  • 甘草益氣,助人參益氣化陽並調和諸藥,為佐使藥。
  • 諸藥配伍,以奏溫補脾陽,瀉下冷積之效

【溫脾湯適用人群病徵】

主治:陽虛寒積證

  • *大便不通
  • *臍腹冷痛
  • *喜溫喜按
  • 或痢下赤白
  • 或瀉痢下重
  • *手足不溫
  • 舌淡苔白
  • 脈沉或弱

適用病人:不完全性腸梗阻、腸痙攣、慢性闌尾炎、慢性盆腔炎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脾陽虛寒枳證者, 治當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溫脾湯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陽虛弱,寒氣內積所致。

  • 陽氣虛弱,寒氣內積,阻塞不通,則大便不通,臍腹冷痛
  • 陽虛不能溫養,則喜溫喜按,手足不溫
  • 陽虛不能固攝脈絡,寒傷脈絡而下注下迫,則痢下赤白
  • 陽虛氣陷,則瀉利下重
  • 舌淡苔白,脈沉或弱,皆為陽虛寒積之徵

【溫脾湯配伍特點】

溫、下、補,寓溫補於攻下之中,溫裡祛寒和瀉下結合, 大黃 雖然是苦寒的,但和附子 乾薑 聯用,去性取用。

整個方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

【溫脾湯與大黃附子湯分别】

  • 相同之處溫脾湯大黃附子湯同屬溫下劑,都能主治冷積便秘。
  • 不同之處溫脾湯是由脾陽不足,中氣虛寒,而致冷積內停,證屬虛中夾實,故方中配以乾薑人參甘草以顧護中陽。
  • 大黃附子湯寒積裡實證,證實無虛,故配細辛辛溫宣通,助炮附子散寒止痛。

【溫脾湯病案案例】

腹痛案

董廷瑤治陶男,10歲。幼時曾作直腸尿道造型手術,此後大便失調經常數日不通,以致腹痛難忍。數天前腹痛又作,大便不下,嘔吐不食,西醫診為腸梗阻。診見腹痛呻吟,按之滿實,大便秘結,食後嘔吐,四末清冷,小溲短少,兩脈沉弦,舌苔淡白。

辨證為久病傷陽,寒實裡結

治法—溫通,主以溫脾湯。

用藥: 肉桂 1.5g, 附子 4.5g, 乾薑 3g, 當歸 6g,元明粉9g,生大黃6g, 黨參 9g,清甘草3g。服1劑,腹痛轉緩;2劑,大便通利數次,吐止能食,腹軟肢溫。續以調扶中州,用 黨參白術茯苓 甘草當歸 等獲安。《施仁潮說中醫經典名方100首 》

【溫脾湯禁忌、使用注意】

  • 陰虛內熱者慎用本方
  • 熱結裏實之便秘忌用
  • 陰虛血少之便秘忌用

【溫脾湯科學藥理作用】

具有促進腸胃蠕動、抗菌、抗病毒、改善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血脂等作用。

【溫脾湯口訣方歌】

  • 溫脾湯中參附草,大黃乾姜攻下方,主治脾虛有寒證,溫補脾陽下冷積。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