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草質莖。產於山西、河北、甘肅等地,秋季採收。
【處方用名】麻黃、生麻黃、麻黃絨、蜜麻黃、炙麻黃。
【藥性】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麻黃功效
- 發汗散寒
- 宣肺平喘
- 利水消腫
麻黃主治的病
- 治風寒表實證症(感冒)
- 治氣喘咳嗽
- 治風水浮腫
【用法用量】煎服,2~10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小兒、年老體虛者宜用麻黃絨。
【使用注意】本品發汗力強,故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慎用。麻黃鹼有興奮中樞的作用,故運動員慎用。
【麻黃功用闡述】
本品辛能發散,微苦略降,性溫散寒,主入肺與膀胱經。長於開洩腠理,發汗散邪力強,「發表最速」《本草匯言》,有「發散第一藥」《本草害利》之稱。「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雷公炮製藥性解》,適用於風寒表實證。因其外可開皮毛之郁閉以宣暢肺氣,內可降上逆之肺氣以復其肅降,有平喘止咳之功,可用於多種喘咳,尤宜於風寒束肺之喘咳。
1.治風寒表實證症(感冒)
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傷寒論》)
2.治氣喘咳嗽
以治風寒外束,肺氣內壅之喘咳最為適宜,常與苦杏仁合用,如三拗湯《和劑局方》;若治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者,常與細辛、乾姜等同用,如小青龍湯《傷寒論》;治肺熱壅,高熱喘急者,常與石膏為伍,如麻杏甘石湯《傷寒論》。
3.治風水浮腫-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
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每與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黃湯(《金匱要略》)。
【麻黃常用配伍】
- 麻黃配桂枝: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桂枝味辛、甘,性溫,發汗兼助衛陽。兩藥合用,發散風寒力強,適用於風寒感冒、表實無汗,方如麻黃湯。風寒濕在表所致風寒濕痹也可使用。
- 麻黃配葛根:麻黃辛溫,功善發散風寒;葛根辛,涼,疏散風熱而尤善解肌治項強兩藥合用,治外感風寒,項強無汗效佳。方如葛根湯。
【麻黃典型案例】
麻黃發汗散寒案。劉某某,男,50歲。隆冬季節,因外出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當晚即發高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床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滾燙而咳嗽不止。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黃湯 :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1劑。服藥後,溫覆衣被,須臾,通身汗出而解《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麻黃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 《本草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 《臟腑藥式補正》:「肺氣閉塞,肌膚浮腫者,亦宜以此通肺氣而調水道。」
【現代科學】
1.麻黃化學成分
本品主含麻黃鹼、偽麻黃鹼、去甲基麻黃鹼、去甲基偽麻黃鹼等多種生物鹼類成分,尚含鞣質、揮發油等。
2.麻黃藥理作用
1.麻黃有擬腎上腺素能神經作用,能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麻黃鹼的3種異構體的升壓作用,以左旋麻黃鹼最強,右旋麻黃鹼最弱,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黃鹼居中。
2.麻黃對支氣管有持久的解痙作用,低濃度的麻黃鹼和偽麻黃鹼均能引起支氣管擴張。麻黃水溶性提取物對豚鼠氣管機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3.麻黃能擴張腎血管使腎血流量增加,並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從而使尿量增加,顯示麻黃有利尿作用
4.麻黃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其生物鹼有抗變態反應作用,其抗變態反應可能是通過受體作用而發揮的。
5.麻黃甲醇提取物能減少由醋酸致小鼠腹膜炎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並抑制雞胚尿素囊肉芽組織的形成。
6.麻黃還有解熱、抗菌、中樞興奮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